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设立了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到来的前一天,记者专门采访了活跃在“抗艾”第一线的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科医生程琰。
程琰,是市第三人民医院一名入职还不到10年的青年医生。在该院,程琰被当成“抗艾”骨干进行培养。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亚洲肝炎和艾滋病学术会议上,云集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顶级专家。在这个400人参加的国际学术大会上,程琰是我市医疗界唯一一名参会的医生。在全省,参加此次会议的医生也不足10人。作为我市“抗艾”先锋,他怀着对艾滋病病人的关爱,为绝境中的他们打开希望之门。2004年,程琰被市第三人民医院评为“身边的榜样”,在全院树立了一个典型。
记者:对于艾滋病,大家常常“谈艾色变”。程医生,艾滋病到底是什么病?艾滋病是怎么引起的?艾滋病会带来哪些危害呢?请您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程琰: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这种病毒终身传染,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严重破坏而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为艾滋病病人。随着人体免疫力的降低,艾滋病病人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因各种复合感染而导致死亡。
艾滋病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从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病人在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从心理上来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甚至得不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这就加剧了压力之下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者会产生轻生甚至报复社会的想法。同时,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也难以避免。社会上,对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也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出现家庭不和,甚至最终导致家庭破裂。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在国家开展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之前,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从社会来讲,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也是巨大的。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而且,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把许多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感染者推向了社会的对立面,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记者:艾滋病一旦发病,无法治愈,只能依靠药物延缓病情发展,所以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程医生,我们该如何预防艾滋病呢?
程琰:首先,我觉得延缓病情发展这个说法表达得不够准确,虽然目前尚无法治愈,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既然是传染病,我们就可通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几个环节去着手预防。中华医学会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指南(2015版)》中描述得很精练: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正确使用安全套,采取安全性行为;不吸毒,不共用针具;普及无偿献血,对献血人员进行HIV筛查;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控制医院交叉感染,预防职业暴露感染;控制母婴传播。对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的配偶、性接触者,与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的静脉药物依赖者以及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所生的子女,进行医学检查和HIV检测,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我个人则认为,在这些环节之前,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民众进行健康教育。众所周知,针对艾滋病,目前尚没有有效的疫苗问世,所以健康教育是目前针对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
记者:艾滋病被人们形容为“超级癌症”,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那么,我市艾滋病及其防治情况如何呢?
程琰:我市虽然是一个艾滋病的低流行区,但同样面对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的压力,新增病人的传播途径由原来的血液传播逐渐转变为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但是,整体疫情的上升幅度基本平稳,这源自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所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这种防治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记者:在“抗艾”第一线,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从事这个职业,您后悔过吗?
程琰:从事艾滋病临床治疗工作至今,我感受很多。首先,艾滋病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遗憾的是,不少医院的医生由于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不了解,对于艾滋病心生恐惧,导致一些患者求医无门。其实,艾滋病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我市一例早期被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经走过了将近20年的抗病生涯,当前仍然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病情也很稳定。其次,我们这个社会对待艾滋病患者还存在歧视,让患者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举个例子来说,老刘是我的一个病人。得知老刘患上艾滋病后,他的家人像避瘟神一样对他不闻不问。在老刘发病的最后一段时间,他已经卧床不起,吃喝拉撒全部落在我们医护人员身上。当时,我还掏钱为老刘购买尿不湿。后来,老刘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在他去世的那天晚上,我一直守在他的病床前。在艾滋病患者当中,有些正值青春年少,也有为人父母,还有一些孩子……他们有些是因为一时冲动,有些是因为无知,有些是通过输血或母婴传播而感染的。总之,不管他们是怎样感染的,一些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艾滋病后都是那么无助甚至绝望。对于这些患者,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最后,我还是要提到预防,对可防控的疾病来说,再好的治疗也是亡羊补牢。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意思是说,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入新的阶段,预防是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及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要携手并进、群策群力、多措并举,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以实际行动遏制艾滋病流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事这个职业,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让大家在面对传染病时不再束手无策、心存恐惧。
记者:对于艾滋病,我们还应该了解哪些知识,又该做什么?
程琰: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是很简单的,正因如此,大家在对艾滋病有了深入了解后,应该把知道的科学知识宣传出去。不过,现在大众对艾滋病的成见太深了,需要一点点地去化解。艾滋病防治是全民的责任,应该让老百姓共同参与进来,在参与中提高认识。我们不能只在每年的12月1日这一天去关怀艾滋病病人。对艾滋病的重视和对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感染者的关怀,应该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的一项内容,要正确认识艾滋病,接纳和关心艾滋病病人。这样一来,就会使健康人不会得艾滋病,而患上此病的人,也能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
焦作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病人住院治疗定点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