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丨交警视窗 上一版3
王梦奎诗词选
社会协同治理 安全文明出行
读王梦奎诗词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6 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王梦奎诗词
□苗作斌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王梦奎同志原是我在《红旗》杂志社工作时的同事。他长期从事经济、历史研究之余,常常写诗词抒发情愫。这些诗歌常常不自觉地引起我的共鸣,使我过目难忘。

  由于我们年龄段大体相近,出身、求学与工作又有着某些相似或相同的经历,故对他诗中表述的亲情、乡情、友情,感到特别亲切温馨。“报国但凭三寸笔,怀师总系九回肠,每从昨日思今日,却把他乡作故乡”“别离三载总相思,地北天南各驱驰,梦绕故乡归未得,却逢花甲忆儿时”“老去无端温旧梦,闲来有绪望家乡”,内心的浓浓乡情,溢于笔端,也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无限追忆与怀念。故乡的人与事对我来说,并未因流光消逝而淡漠。前些年我在梦中得一诗句:“梦魂偏向故乡行”,以为那是自己的。后来发现那是鲁迅诗中的一句:“梦中常向故乡驰”。这诗我以前读过又忘记了,梦中出现了,就以为是自己的。这大概正是诗的魅力所在吧。用梦奎写给友人的赞语,来赞他的诗也是恰当的:“画景抒情气象新,描形绘影更传神。清泉流汇转深沉。有意栽花花怒放,无心插柳柳成荫。喜听学苑说诗人。”

  梦奎写给师友的诗都言恳辞切,情深意长。如《赠友人》“屡次聆教惊妙语,几番趋访得新知。每经三里河边路,老骥犹听长啸嘶。”读到此,我立即想到我与徐荇同志(原《红旗》杂志编委,中央书记处研究室顾问)晚年交往。徐荇知识广博,见解精辟,每一次与他交谈都令我获益匪浅。徐荇辞世后,我每过他的住处,仿佛又听到他的“惊妙语”。梦奎的诗把这种感觉表现得真实生动,使我读后由衷赞许。

  《诀别胡绳》,也引起我深沉的怀念与追忆。胡绳曾是我们的老领导,后又在干校共度五年之久。他作为我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被人们称为一代宗师、活着的百科全书。胡绳在闲暇之余好写点诗,既使“文化大革命”被打倒、受审查期间,仍坚持不辍,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六六年遭‘文化大革命’之奇变,尽失故业,操杂役,事稼穑者数年,初亦甘之。而世事侜张,风云变幻,欲已于言而不得。乃以余暇,寻章摘句,未克写心,徒自遣耳。”梦奎承继了胡绳这一遗风。梦奎得知他病危后,即赴沪探视。这时胡绳静卧床上,梦奎靠近他耳边,说:北京的同志都很想念您。他缓慢地睁开双眼,认出了梦奎。嘴嚅动但已说不出话,两人握手对视,泪水从他眼角溢出,而梦奎也悲从中来,泪流满面。回京第二天即传来胡绳逝世的消息。他又赶去上海同胡绳作最后告别。归京后写诗记下当时的感受。

  2007年五一节前夕,我接到梦奎寄来的《七十初度》诗二首。读罢,一是感到时光飞逝,转眼间都把我们推进古稀之境,二是我们都有幸赶上好时光,日子过得充实有意义。《七十初度》回顾往昔岁月,如“由经皆在目,往事未如烟”。又说了人生况味,如“志笃行方远,心平路广宽”。“心平”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顺境时,不骄不躁,有宠辱不惊的从容淡定;逆境时,不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虚掷光阴,还要有“踏过千峰路自平”的信念。梦奎在工作中,摒弃平庸,追求卓越,“披荆斩棘贾余勇,履薄临深总自期”,过出了不寻常的精彩生活。

  《七十初度》中“书籍闲翻随兴趣,文章漫写有东西”给我印象最深。看似漫不经心、毫无雕琢的两句大白话,实际上却是匠心独运。用“闲”和“漫”凸显作者退休生活的悠然自得、从容自在,大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而用“翻”和“写”这个作者职业的主要标志性特点,反映作者“追随诸子后,老马也加鞭”的抱负。“随兴趣”表明读书并非漫无边际,碰到什么就看什么,而是有目标、有意向、有选择。“有东西”,是指腹中有硬货,即有事实、有学养、有见解,这是一层;还有一层,即指东方与西方。因工作关系,作者经常出国访问,参加或主持国际会议,与国外一些政要、经济界人士多有来往,同时也写了不少有关国际问题的文章。在现有诗中,如《欧行三绝句》,还有一些与域外人士的交往唱和诗等,就是例证。

  梦奎的诗无论词语对仗,音韵平仄,都中规中矩,恰到好处,足见作者的语言功力。梦奎是我国社科学术界公认的文章大家。他的诗风也反映了他一贯提倡的文章最佳境界是深入浅出的文风。这也是他对毛泽东所言的“唐、五代、北宋诸家及南宋某些人写的词,大都是易懂的”这一好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作者为《求是》杂志编审)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