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董柏生、李瑞雪)眼下正是怀山药收获的季节,武陟县大虹桥乡村与良田合作社的田间一派繁忙景象。而让过往行人和邻村百姓感到惊奇的是,挖山药的人中有不少操着外地口音,田间地头停放的大都是外地牌照的轿车。
“这些人来自十几个省份,是这些山药地的新主人,我们戏称‘地主’。”11月30日下午,在武陟县西陶镇南阳村一块合作社流转的农田里,村与良田合作社负责人郑亚东风趣地说。
天南海北的人怎么会大老远来这里承包土地挖山药?面对记者的疑问,郑亚东说,是因为合作社采用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和新颖的经营方式,保证了山药的品质与安全。
2014年9月,作为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的郑亚东到大虹桥乡政府工作。在走访调查中,他发现,因为销路不畅,农民只能将享誉海内外、被称为“怀参王”的铁棍山药低价卖给二道贩子,付出与收入存在很大差距。
对农民和土地有着特殊感情并且熟悉“互联网+”运作模式的郑亚东,决定利用互联网帮农民谋条增收路子。他牵头成立了村与良田合作社,以高于周边农村的每亩200元左右价格流转农民土地,无公害、标准化种植铁棍山药,并通过众筹方式,以每亩2.4万元左右价格、包供1000公斤优质铁棍山药的协定承包给网上征集的“地主”。去年7月份以来,已有137名“地主”在村与良田合作社承包50多亩土地种植无公害铁棍山药。
“我们采用传统的耕作模式,标准化种植管理,不打农药,不用膨大剂,人工除草,只施农家有机肥,并且全程网上直播,虽然成本高点,产量也会下降10%左右,但保证了品质与安全,深得‘地主’们青睐。”有着20多年山药种植经验的合作社技术员温小虎说。
“线上我们感受山药如何种植管理,线下或自己吃,或将地里产的无公害山药赠送给亲戚朋友,既放心又有面子。”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何畅教授在自己认领的半亩地里体验着收获的快乐。
“真没想到年轻人会这样种地经营,农民流转土地、给合作社干活增加了收入,山药卖了好价钱,城里人吃上放心的好山药,咱这土地也显得更金贵了!”70岁的南阳村治保主任李勤旺感慨道。
目前,村与良田合作社已流转290多亩土地,试种无公害的山药、黑小麦、地黄、菊花、花生等农作物,认筹的“地主”也在不断增加。郑亚东说,下一步,合作社将逐步扩大流转土地面积,实行多元化种植、现代化经营,为国人餐桌提供更丰富的无公害农产品。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