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开车时刷刷朋友圈、发个微信、打个手机是很普遍的现象,然而就是这些普遍行为,却能让人生充满遗憾。近日,中国社科院与某保险机构的联合调研显示,道路交通风险系数最高的是分心驾驶,分心驾驶主要表现在疲劳驾驶、开车使用手机等方面,是道路安全的头号潜在杀手。 (据《焦作晚报》)
从驾驶状态看,开车打手机与酒驾、醉驾一样,都属于分心驾驶范畴,都是潜在的“马路杀手”。不同的是,前者已成为很多人的驾驶习惯,后者是许多人正要“戒掉”的驾驶习惯,两者的强烈对比,正是由惩罚的“大棒”决定的。2011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草案,明显加大了对醉驾的处罚力度,醉酒驾驶机动车辆拟将一律吊销驾照,并在5年之内不得重新申领。再看看街头,有多少司机每天打着手机从交通监控摄像头前扬长而去,交管部门如此“视而不见”,难怪这样的分心驾驶能够愈演愈烈。
其实,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明确规定,开车时使用手机是违法行为,可处以200元以下罚款、扣2分的处罚。但现实中,大多数城市并未对这种现象重视起来,更鲜有驾驶人因此受罚的新闻引发舆论发酵。正因为违法成本低,不少人不拘交通“小节”,使开车打手机这种陋习越发“普及”。可以说,现行法律对开车打手机的处罚过轻,是导致此类交通陋习难以根治的症结所在。
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禁止司机开车打电话,美国也打算在全国各州都约束开车打电话行为。然而,现实情况是,对于这样一个充满善意的规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或不知情、或不理解。我国进入“汽车社会”的时间不长,汽车文化尚不成熟,亟须相关部门和社会舆论大力引导,从制度层面帮助国人“移风易俗”,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保持精神集中,开车不打手机既是一种良好习惯,更是一种态度,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
像对待酒驾一样,严厉查处开车打手机者,看似小题大做,实则形势所迫。让这场“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是对全体公民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