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日前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部署清理整治网上改号软件,要求各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在网站、搜索引擎、手机应用软件商店、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等空间坚决阻断改号软件网上发布、搜索、传播、销售渠道,让非法改号软件“发不出、看不见、搜不到、下载不了”。
非法改号软件泛滥,是电信诈骗持久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电话实名制、银行账户实名制严格执行后,非法改号软件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很可能成为电信诈骗的主要犯罪工具。由此看来,我们势必要运用大数据优势,彻底将非法改号软件从网络、电商平台、软件商店中清理出去,并加强拦截非正常号码,让非法改号软件没有用武之地。
非法改号软件不断传播蔓延,主要原因是随着网络日益发达,软件开发者可以通过网站、电商平台、软件应用商店、社交平台等渠道散布信息,供潜在的诈骗者下载使用。可以说,互联网在方便人们沟通联系的同时,也成了非法改号软件传播蔓延的温床。
对此,我们理当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优势,在严格执行银行账户实名制、电话实名制的同时,实行电商实名制、网络账号实名制,并要求互联网平台加强监管,及时发现并记录软件开发者、出售者、购买者的信息。这样,我们就等于编织了一张实名制大网,互联网使用者的真实信息都将有据可查、有迹可循。只要让监管部门能够抓住软件上架、买卖、资金流动的任何一个环节,才有望击破这一黑色链条。
打击非法改号软件,电信运营商责无旁贷。人们使用固话、手机与运营商建立了消费合同关系,提供来电显示的运营商就有责任保证来电显示内容的真实有效。也就是说,运营商负有如实显示电话号码,识别、拦截异常号码的责任。按照有关规定,各地已对未经实名登记的电话号码实行“双停”,这也从侧面说明,运营商有责任杜绝被篡改的电话号码进入其通信网络。
有媒体报道,广州市民杨军遭遇电话诈骗,来电显示为上海某检察机关的号码,遂按诈骗者指示,分3次汇去48万元。事后,杨军将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诉至法院,索赔48万元,理由是自己花钱购买了来电显示服务,但该服务没能显示正确号码,也没有拦截异常号码。法院作出判决,认为运营商在该事件中存在违约行为,判令其赔偿杨军1万元。此判决警示运营商,必须及时更新技术,将异常号码拦截、阻断于通信网络之外,以免人们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