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怀川地理 上一版3
九渡古村 古韵悠长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2016 年1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渡古村 古韵悠长

作者:本报记者 王龙卿/文 本报记者 赵耀东/图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建于北宋时期的六郎寨有“中原第一堡”的美誉,相传为北宋名将杨延昭所建。其东西长一百米,南北宽四十米,有着强大的瞭望防御功能。
  ⬅尚河是离九渡最远的一个自然村,建筑多为两层结构,呈扇形布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居高临下,这里曾见证过不少战役。
  ⬆葛万掌是九渡的一个自然村,这里村落较为独立,院落界限不明显,布局灵活,建筑入口形式多样。
  ⬆始于南北朝、兴于唐代的九渡水磨,随着时代变迁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九渡各自然村路径分明,排水通畅。
  ⬆房前屋后不经意间的点缀,就是一幅完美的艺术作品。
  ⬆形态奇特的古槐树。在九渡,千年豹榆树和古槐树随处可见。
  ⬅宋营寨门。
  ➡九渡村有钱人家的一处“豪宅”,不仅有依山而建的二进式庭院,还有隐蔽式瞭望通道和秘密逃生暗道。
  ⬇这里风景秀美,民风淳朴。
 
   

  走进九渡,原始的古村落风貌仍旧保持完好;岁月悠悠,唤起人们许多美好的记忆。

  九渡村是沁阳市常平乡的一个行政村,包括里沟、八渡、葛万掌、九渡、沟口、槐树底、碾谷洞、南坡、群峪、黄掌、宋窑、尚河、天池岭等13个自然村,辖区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有204户623口人。

  九渡村周边水系主要有丹河、青天河。因村子位于丹河第九个渡口处,故而得名九渡村。该村落于明末清初形成,据专家考证,远在唐宋时期,九渡就有人类零星居住。九渡村位于峡谷中,周边群山环绕,北侧山脉为河南与山西的交界处,军事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宋代为北宋与辽国的边界线,现存的宋寨(六郎寨)、杨军卫、神仙洞均为杨家将屯兵驻守的军事要塞。历史上,九渡村一直隶属怀庆府河内县,解放后称沁阳县。

  始建于唐代的水磨,见证民族气概的尸军口,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神秘幽深的神仙洞……众多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九渡珍贵的文化资源。

  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总设计师黄明亮,近年来对九渡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他说,九渡村传统村落选址格局十分讲究,13个自然村零散分布在村域广大的范围内,自然村选址多背山面水,藏风聚气。

  其中的黄掌,坐北背山,可“生气、纳气、藏气”,从根本上阻挡了冬季寒冷北风对住户的侵袭,它面水朝南,可接纳阳光,又使气“界水而止”,从根本上解决了所有住户人家的朝向,这样冬暖夏凉的大居住环境,就自然而然得以形成。黄掌背后的山似皇帝的帽子,村庄形状似手掌,寓意“皇掌”,充满贵气。尚河整个村落由东南向西北呈扇形布局,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建筑多为两层结构。里沟背靠大山,坐落在两个山头相接处的山坳处,山形似桃,因坐落在“嘴里”,寓意“吃不完”。村落选址基本符合传统风水学说对于村落外部环境的要求,即“背靠主龙脉生气的主山,左右是左辅右弼的砂山——青龙白虎,前有水流绕过,水的对面有案山对景”。

  九渡村地处太行山深处,多山地、丘陵,建设用地有限,为节约土地,多数自然村因地制宜,筑台建在不适宜耕作的半山高地上,一层一层梯田式沿等高线布局,以“之”字形的小路迂回徘徊其间,既高低错落,又层次分明,与地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村落多数选择背风向阳、背山面水,顺地势建立在高地,不占用山脚下的河道和农田。

  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九渡村独具地方特色的怀庆建筑群,木结构+石砌墙体的建筑形式,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价值。这种极具地域性的建筑,正是中国建筑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河南传统民居形式中的一种。院落布局多为三合院和“L”形院落,存在少量的一字房和四合院。院落布局充分结合地形条件,沿等高线平行布置,前后高低错落有致。由于受传统建筑风水理论“藏风聚气说”的影响,九渡民居后墙、山墙不设窗。

  许多民居建筑的门楹、窗户、神龛雕刻精美,各具特色,这种传统的装饰文化,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是九渡村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九渡的每个自然村都有一个表达信仰的地方,或庙宇或古树,如尚河的朝阳寺、黄掌的佛殿、槐树底的大槐树、葛万掌的古槐树、里沟的火神庙和7棵古槐树,自古以来,人们在此烧香拜佛、寄托心愿,在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进行烧香拜佛以及其他年度民俗活动。居民庭院内一般在正房一侧设有神龛,神龛为天然石材,大多做有石檐,雕刻精美,作祈福安宅之用。

  九渡村历史悠久,从唐宋至明清,形成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宋代的宋寨、杨家卫、神仙洞;明清时期的朝阳寺、火神庙、佛寺、皇姑庙等。

  水磨始于盛唐,兴于明清,古人临河挖深洞丈余,修引渠接丹河之水,利用丹河水落差冲击水轮带动石磨转动来碾磨粮食,在手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磨也是九渡村民世世代代维持生计的重要工具。

  尚河村的朝阳寺建于明初,明朝崇祯时期重修后殿和佛像,清朝乾隆时期重修舞楼,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修了舞楼、正殿,本世纪初又整修了拜殿和老祖瓷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这里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每月农历初一、十五还进行烧香拜佛活动。

  由于地处深山,外来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冲击较小,当地至今仍保留着传统风味浓厚的婚嫁习俗,如戴花帽、抹花脸、吃大锅饭等。

  古老的农耕文化——石碾、石磙、石磨、犁耙、扁担等这些农耕器具在居民宅院随处可见,当地仍保留着部分传统的农耕方式。九渡村民仍保留着清明节、中元节、春节在寺庙烧香拜佛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三这天,许多人到朝阳寺、皇姑庙、龟灵寺前祭拜,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老的生活习惯仍可以见到。九渡村居民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传信方式,比如隔山呼喊。此外,为应对自然环境,人们世代辛勤探索,积累了不少测天观地的知识,提炼成了精辟的谚语和测天指标,口口相传,为生产、生活服务。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