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百姓文化超市”架起幸福“连心桥”
画家王悲秋的焦作山水情结
沁阳神农陶 进入绿色环保新高度
2016首届河南爱故乡文化节 在河南大学举行
图片新闻
24小时营业书店:为夜晚点一盏不熄的灯
买鸿钧作品走进俄罗斯中国水墨艺术大展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1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家王悲秋的焦作山水情结

作者:本报记者 杨 帆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11月28日,王悲秋在武陟嘉应观写生。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11月28日,在黄河岸边的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记者采访了在此写生的著名山水画家王悲秋。这是记者时隔14年之后与悲秋先生再次见面。

  初识王悲秋是在2002年,那一年他初次来焦作写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走遍了焦作的山山水水,先后在神农山、黄花岭、丹河峡谷、青天河、云台山进行写生创作。他那种严谨、扎实的画风深深地感染着记者。

  今年53岁的王悲秋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军人家庭,现为天津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先后出版了《悲秋山水画集》《百树》《百石》《山水画技法》《山海之歌》等共10余本画集。他还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编纂了《大山水技法》《国画海景技法》和《草虫技法》三部融师法传统、师法自然、写生创作于一体,集观赏、研究、学习于一身的国画技法著作。

  王悲秋从3岁起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训练,系统地学习了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绘画技法,为今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他考入了天津市书画学院,但循规蹈矩的课程安排无法满足他对中国画强烈的求知欲,一年后便辍学离开校园,开始了艰苦的自学生涯。

  他背着画夹流连于天津、北京等地的各大博物馆,对历代山水、人物、花鸟、走兽进行面对面临摹,如饥似渴地汲取历代绘画之精髓,求古人之技,达古人之心,渐悟中国绘画之真谛,大量地临摹使他的笔墨技巧日臻完善。为了锻炼笔墨的表现力,王悲秋在临摹时均不用铅笔打稿,用毛笔水墨直接临摹,从而练就了过人的笔墨功力。

  成名后的王悲秋,每年都要出外几个月时间,辗转祖国名山大川,身入画境,物我两忘,刻苦写生。作为中国脊梁的太行山脉,曾经孕育出了被画坛尊崇为“百代标程”的北方山水画鼻祖荆浩,这里是王悲秋心中的圣地,到太行山写生是他心中始终的追求。

  2002年8月,正是炎热酷暑季节,他背着画夹来到神农山,开始了他的“追步荆浩”太行山写生之旅。石壁千仞、气势磅礴的神农山,深深地吸引了王悲秋,原定一周的神农山写生延长到了半个多月,仍意犹未尽。他又把画笔触及到了黄花岭、丹河峡谷、青天河、云台山等焦作的山水之中。

  这次“追步荆浩”太行山写生之旅,王悲秋徜徉焦作山水一个多月,创作近百幅写生画稿,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之后的十多年里,他以这次写生画稿为蓝本,先后创作了上百幅太行山题材的画作,大大超过了其他诸山。中南海、玉泉山、中宣部、外交部、铁道部等都悬挂有他创作的太行山题材画作。其中,以云台山、神农山为素材创作的巨幅画作《巍巍太行》悬挂于北京西客站贵宾厅;巨幅画作《太行秋晖》悬挂在中宣部会议厅,巨幅画作《太行自有真丘壑》悬挂在天津迎宾馆贵宾厅。

  “焦作境内的南太行山有雄浑的山谷、茂密的植被、峻险的崖壁,集雄险俊秀于一体,是绝好的创作写生地。14年前的写生之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对我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王悲秋说。

  2015年8月3日,他和妻子、油画家竺青一起,携带画具,开始了自驾苦旅。在16个月的时间里,二人的足迹遍布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经历酷暑严寒,行程3万多公里,行走半个中国。壶口瀑布、哈巴雪山、玉龙雪山、贡嘎雪山,腊子口、岷山、泸定桥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去年出发时,王悲秋就在心中确定了要在焦作结束这次写生之旅的目标。2016年11月25日晚上,他如期下榻武陟县宾馆。在其后的3天时间里,他先后在武陟县嘉应观、黄河岸边考察,确定写生创作方案。28日,他以一幅表现嘉应观风貌的《黄河大观》画作,为这次为期16个月的写生之旅画上了句号。

  王悲秋说:“神农山、云台山等山水景观各有千秋、争相竞秀,为怀川大地增添了神秘感。14年来,焦作山水始终在我的心头魂牵梦萦,再次逐梦焦作山水,是我的一大心愿。这次在16个月的写生结束时,我又来到焦作,焦作山水秀美如故,焦作人民热情如故。悠久的历史、古老的黄河、俊秀的山水,都为我注入了无限的创作欲望和激情。我热爱焦作山水,钟情焦作山水,焦作山水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