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个“世界厕所日”到来之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2,人流量较大的地区提高到2∶1。
“世界厕所日”的设立,旨在倡导人人享有清洁、舒适及卫生的环境。清洁卫生的公厕环境,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如厕问题的重视,各地的公厕数量不断增加,“如厕难”有了较大缓解,但女性“如厕难”依然存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厕位比”不科学、不合理。女性如厕需要更长时间,也需要更大空间,然而,很多公厕的规划和管理者并未考虑到男女如厕的差别,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向女性“倾斜”。特别是在商场超市、旅游景点、车站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女厕门前排长队成了常见现象。其中辛苦,女性当然深有体会,男性亦可想象一二。
面对如厕方面的“不平等”,大多数女性选择了隐忍,在排长队中消耗了大量时间。也有一些女性“愤而抗争”,吐槽者有之,呼吁者有之,甚至有女性发动“占领男厕”运动,要求实现如厕公平。
个人的“抗争”终归效果有限,解决问题还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并为此采取实际行动。现在,住建部经过充分调研,对“厕位比”进行明确规定,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2。这看上去像是“重女轻男”,实际上却是基于男女如厕的差别,追求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这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女性“如厕难”,而且体现了全社会对女性的关爱,无疑是向“厕所文明”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