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大大增加。市第五人民医院脑卒中防治项目负责人黄华介绍,脑卒中、中风原本是中医病名,西医进入中国后,沿用了这两个词,并定义为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名副其实的中风大国,每年新发的中风人数达到了200万人,每22秒就会有一个病人因中风而死亡。我国每年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65万,死亡率已经占到总死亡率的22.45%,是欧美国家的4~5倍。我国也是中风复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男女复发率都达到了27%。除了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之外,中风的致残率也非常高,已经成为成人致残的第一大原因。中风可能遗留各种后遗症,比如偏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严重的还可能长期处于植物生存状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中风的危害非常大。
黄华说,预防脑卒中有四个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得脑卒中
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脑动脉发生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小卒中无关紧要
不少小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可能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三:用药种类多点更安全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A药,乙医生开了B药,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一种药,结果会因用药过量导致新的问题。研究证明,银杏内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抗血栓形成;能扩张血管,增强血液流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还能改善脑血液循环、脑部营养及记忆功能,促进脑细胞代谢,保护神经元和脑组织免遭缺血及缺氧损伤。黄酮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氧自由基,延长细胞寿命,延缓心、脑血管老化。
误区四:只管服药不注意监测
有些患者能够坚持服用抗凝药,但不注意监测。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有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便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王龙卿
黄华 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脑卒中防治项目负责人,内四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焦作分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脑血管的早期血管内溶栓、脑疝昏迷等危重疾病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