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帆
喜讯从河南省人民检察院传出:修武县人民检察院获得“河南省科技强检示范院”殊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动各项检察工作发展的利器,非科技莫属。2013年以来,修武县人民检察院以打造“智慧检察”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重点,以服务保障司法办案为核心,以推进“143”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强应用,使检察技术融合到各项检察工作中,为检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强化基础建设
提升装备保障水平
规划力求高起点。由该院检察长、分管副检察长带队参加现代化高科技装备展会,及时了解信息化发展趋势,明确检察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标准。在此基础上,反复研究论证,邀请市人民检察院技术部门出主意,科学制订科技强检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建设力求高标准。在重视传统技术门类的基础上,该院扎实有效地推进以信息化为主导的“143”工程建设。“143”工程,即一个中心、四个平台、三大系统。一个中心为技术检验中心,包括电子数据室、司法会计室、法医检验室、文痕检验室;四个平台为“检务通”管理平台、“两法衔接”平台、“两微一端”信息发布平台和“手机报”短信发送平台;三大系统为司法办案系统、办公信息系统、机关管理系统。其中,司法办案系统包括驻修武县看守所独立监控系统、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同步录音录像系统、电子卷宗制作系统、行贿档案查询系统、案件公开查询系统、远程视频接访系统7个子系统;办公信息系统包括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机要公文传输系统、智能传真系统、涉密电子邮件系统5个子系统;机关管理系统包括楼宇安全监控系统、GPS车辆定位系统、智能磁卡管理系统3个子系统。
管理力求高水平。该院坚持技术平台系统和设备软件购买、使用管理,维护制度化、规范化,推动信息化系统和技术设备高效运行;出台信息技术与办公办案协作配合意见,避免技术、工作“两张皮”;高度重视涉密信息系统安全,分级保护工作受到省保密委测评组高度评价,一次性顺利通过测评。
强化人才支撑
夯实专业技术能力
优化结构。该院在人员调配时优先考虑技术部门,通过招录,及时补充专业技术人员。目前,该院从事检察技术和信息化工作的专业人员达7人,占干警总数的10.8%,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有3人获得中级技术职称。技术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技术门类齐全,业务技能娴熟,可开展文痕检验、法医检验、司法会计检验、电子数据检验、现场勘验、话单分析、同步录音录像等多项技术工作。
加强培养。该院发挥技术骨干“一对一”传帮带作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安排技术人员参加上级人民检察院组织的业务培训,多次选派技术人员到厦门美亚柏科、大连睿海科技等公司参加电子数据等专业培训,使技术人员及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解决新问题,努力建设一支一专多能型团队。
注重锻炼。该院积极为技术骨干增强本领、成就事业搭建平台,使他们拓宽视野,增强历练,加快成长步伐。一名司法会计长期被市纪委、市检察院抽调协助工作;一名技术骨干20余次被市检察院抽调协助办案。
强化技术运用
推动检察工作开展
助力司法办案。该院注重向科技要效率、要战斗力。自2013年以来,该院技术部门共办理各类检验鉴定16件,文证审查103件,被办案部门采用率为100%。办理技术协助66件,其中电子数据19件;参与全程同步录音录像250余次。2013年5月,该院在全省检察机关案管工作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3年来,依托“两法衔接”平台,监督县行政机关向县公安机关移送案件18件。
服务日常办公。该院实行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推动电子检务和阳光检务。进行档案数字化扫描,形成规范化电子卷宗,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并顺利通过河南省特级档案规范化管理验收。在检察内网设置《法律法规查询系统》专栏,将各部门办案中常用的法律、法规和高检院、省检察院有关规范性文件建成资料库,方便干警学习和工作。2011年,该院在全市检察系统首家开通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手机报”,拓展代表、委员监督渠道。截至目前,该院共发布信息62期410余条,受众人数800余人。
近年来,该院又陆续开通了修武检察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增强工作透明度,提升执法公信力,在历年的政法机关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均位居省、市检察系统前列。
促进机关管理。该院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机关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集案件提醒、会议通知、请假审批、用车申请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检务通”管理平台,打造“指尖上的检察”,使检察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快捷。在所有公用车辆上安装GPS定位系统,使公车管理更加到位,多次受到市委政法委和市检察院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