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科普焦作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科普下基层 寒冬温暖行
图片新闻
勇于创新的“井下科研人”
取消“奇葩证明” 方便办事群众
撕小广告的小男孩
当分级诊疗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世相漫话
为什么要开展 “无车日”活动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1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玉宁:
勇于创新的“井下科研人”

作者:本报记者 刘 婧 实习生 周 唐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不戴眼镜、衣着朴素,说话时常常是普通话与方言“无缝衔接”,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不像教授的教授,却实实在在是一位科研工作者,还是省文明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河南省优秀专家。

  他倾情于煤矿井下瓦斯抽采技术装备研发,他的实验室就在煤矿井下,他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焦作市“十一五”十大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他,就是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玉宁。

  孙玉宁主持和承担的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山西省煤层气产业链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有近30项;作为主持人和技术负责人,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40余项。

  2004年,孙玉宁开始了“突出煤层打钻”研究。“实践最重要,只有到生产一线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孙玉宁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弄清某个问题,他经常和工人在井下工作,有时一待就是近20个小时。

  在实践中,孙玉宁利用钻木取火的原理,提出了“钻穴”的新观点,并研制出新型钻杆。孙玉宁带着新钻杆到试验煤矿,第一钻就打出了66米深孔,随后又打出了70米、100米两个深孔。此前,该煤矿打出了七八十个孔,最深的也只有53米。孙玉宁的科研成果获得了2010年度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突破了国内传统打钻技术瓶颈。

  孙玉宁常在与他人的聊天中找到自己的科研方向,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经常能激发他的灵感。得知瓦斯发电站经常由于瓦斯浓度低而无法发电时,孙玉宁开始研究风控技术发电,后来他研究的成果帮助很多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在国内广泛推广;了解到锚杆在实际操作中的实用性差时,他全身心研究锚杆技术改造……

  36岁时,已工作十多年的孙玉宁不仅没有存款,还有数千元的债务。“刚开始搞科研没成绩、没名气,很难得到科研经费,缺口只能自己拿工资补上,甚至还向同学和朋友借过钱。”孙玉宁说。

  他对科研工作感情可以用“痴情”二字形容。思考问题时,别人喊他,他常常“充耳不闻”;走路时,迎面有人打招呼,他常常“视而不见”。“他每天都在享受科研工作带来的快乐,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孙玉宁的学生如此评价他。

  “搞好科研工作,靠的是专业、兴趣和坚守,科研工作者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全面的知识结构、丰富的联想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孙玉宁说,“我希望能在3至5年内大幅度减少甲烷放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谈到未来的打算,孙玉宁目标明确。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