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省环保厅督导我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工作
牢固树立法治理念 全面建设法治焦作
“点”开百姓文化新生活
全市农信社誓师“春天行动”
稳增长惠民生,公积金管理务实转型
心连乡亲处处家
山阳区被确定为全国残疾预防试验区
今日看点
“怀山药”列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第五名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1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开百姓文化新生活
——看我市“百姓文化超市”文化惠民闯新路
作者: 本报记者 王玮萱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编者按 最近,我市“百姓文化超市”建设受到各界关注,中宣部《舆情信息专报》和省委宣传部《河南宣传》信息分别刊登了焦作市的经验做法。2016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批示:“焦作的做法很好。无论是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还是文化扶贫,都要在精准化上下功夫,整合利用设施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供需有效对接,让群众用得上、用得好。”

  那么,现在就请随记者走进“百姓文化超市”,看一看焦作公共文化服务的别样风景。

  “我要看电影”“我要看图书”“我要看新闻”“我们要培训”“我要邀专家”……如今,焦作百姓只要在“百姓文化超市”里轻轻一点,便可享受送上门的文化新体验。

  从2015年全市农村全面实施“农民文化超市”到2016年年初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升级版的“百姓文化超市”,在互联网时代,我市不断创新“利民”与“惠民”观念、“科技”与“文化”模式、“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路径,从而找到了一把开启百姓文化新生活的金钥匙。

  闯新路——

  虚拟空间布下惠民“棋”

  长期以来,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全国许多地区一样存在三大难题:一、渠道不畅通,政府送去的文化服务老百姓不一定接受;二、基层文化阵地服务效能低,建好的文化中心长年“缺文化”;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手段单一,不接地气。

  那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破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难题,如何让文化惠民工程更惠民呢?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宣部等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见》以来,我市一直在寻找足以撬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力的杠杆。

  此时,运用“互联网+”思维而创建的“农民文化超市”为提升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带来了全新思路。

  建立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整合城乡公共文化资源,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虚拟的“超市”里根据需求选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依据订单送服务,“农民文化超市”这种精准的文化服务形式很快在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产生了效应。

  据统计,2015年,通过“农民文化超市”线上线下互动服务,我市农村共举办文化演出、图书报刊、公益电影、文化培训和文化志愿服务等各类文化活动1680多场,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和“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演出366场,举办文化培训班230余期,组织“百姓宣讲直通车”进基层宣讲巡演360余场,农民文化队伍发展到3730多个,参与群众达百万人次。

  接地气,顺民意。2016年年初,从“农民文化超市”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迈向了新高度。市委、市政府在“农民文化超市”的基础上,创建了服务于全市群众的“百姓文化超市”,以此促进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帮助我市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市政府将其列为2016年重点民生工程,并投入财政预算资金409万元给予支持。为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百姓文化超市”网站分别在市、县、乡、村四级设立了服务总台、联络台、联络站和统一的联络点,投运了文化主题微信公众号、“百姓文化超市”网站、APP手机客户端等应用系统。

  “百姓文化超市”网站精心设置了“文化套餐”总菜单,将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文艺院团等公共文化资源纳入网内,实现了资源大整合、大服务,构建起互为开放、互为沟通的文化惠民大网,实现了“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

  据悉,目前,我市“百姓文化超市”网站点击率超过33万人次,“百姓文化超市”手机客户端下载人数接近20万人次。根据“百姓文化超市”建设计划,今年我市基层“百姓文化超市”服务联络点将达到445个,2017年年底将实现“百姓文化超市”服务网点城乡全覆盖。

  惠民生——

  焦作百姓“点”开文化新生活

  文化改变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我市构建的“百姓文化超市”已让焦作人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精准、丰富的文化生活。

  据统计,今年年初以来,全市根据群众文化订单需求,共送戏下乡1288场次,送电影下乡22262场次,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和“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演出366场,派出各类指导老师40358人次,举办各类公益培训讲座2450场次,基层文化队伍发展到5000多个,参与群众达170万人次。

  记者近期采访到这样几个事例:

  今年4月,解放区上白作街道上白作村群众通过“百姓文化超市”,邀请到了市豫剧院演员开嗓献唱,使该村延续了二百多年的传统庙会光彩绽放。

  今年11月,省级贫困村——博爱县磨头镇东马村群众通过“百姓文化超市”,在家门口连看了三天大戏,这对于缺乏文化生活、没有文化队伍的该村群众而言是件破天荒的大事。

  今年12月,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安阳城村的村民们“点”了市文化馆演出团队来村里集会上演出,这是该村第一次邀请专业演员在集会上演出,也是市文化馆演出团队第一次在农村集会上表演。因而,这次集会成了他们最难忘的记忆。

  ……

  在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影响下,改变的不仅是焦作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方式,还有焦作文化工作者的服务理念。

  解放区文化馆是国家级文化馆。今年年初以来,该馆依托“百姓文化超市”服务平台已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艺术培训讲座100余期,累计培训8000余人,均比往年同期大幅提升。谈及感受,该馆馆长董海霞说:“以前,馆里的工作人员是根据自身专业要求和领导安排搞‘业务’;现在,大家是根据辖区居民的需求搞‘服务’。服务理念变了,服务内容就更实用、更接地气了。”

  与董海霞一样有深刻感受的市文化馆馆长助理连巍告诉记者,自从“百姓文化超市”开通以来,“我们要培训”“我要邀专家”成为点击率最高的栏目,今年市文化馆派出各类指导老师的次数明显高于往年。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市文化馆正积极整合人才资源,增加培训门类,下一步还将面向社会招募专家型文化志愿者参与到“百姓文化超市”订单配送服务中来。

  连巍说:“现在,市文化馆每周都有演出任务,工作确实多,但群众‘点’文化也‘点’出了我们的工作热情。以前,你送了老百姓不一定愿意看,现场反应不热烈。现在因需供应,演出中老百姓的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百姓文化超市”悄然改变着焦作的文化生态环境,且仍在酝酿全新的文化动力,助推我市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谋未来——

  以自我“造血”构建文化生态

  “百姓文化超市”的创建将焦作老百姓所需的优秀文化送到了家门口。然而,“送文化”主要是为了“种文化”“创文化”,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自我“造血”能力,从而为我市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近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贾书君在全市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暨“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推进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的平台作用,通过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老百姓真正动起来,让“百姓文化超市”真正用起来,把“送文化”与“种文化”“创文化”结合起来,真正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基层。

  市豫剧院院长远江华对此深有感触。今年三四月份,市豫剧院通过“百姓文化超市”的点单服务分别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乡司家寨村和解放区上白作街道上白作村演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随后,根据当地群众需求,市豫剧院与这两个村结成了文化帮扶对子,在共享道具、服装的同时,帮助村民们建立了自己的文化队伍,让村民有了一支“带不走的文化队伍”。逢年过节,他们还会邀请市豫剧院的演员共同演出。

  无独有偶。在“百姓文化超市”的引领下,孟州市通过组织“和睦家园”大讲堂,武陟县通过组织“美丽武陟舞起来”广场舞大赛等活动,吸引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激活了基层群众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出现了一人参赛、全家上阵、全村加油的热闹场面。

  今年11月,为鼓励基层群众自创文化,市文广新局还通过举办网上自创节目大赛,广泛征集群众自创的反映家乡风貌、社会进步、富裕生活的各类节目,评选出其中的优秀作品,将其纳入“百姓文化超市”节目库。这不仅使创作者获得满足感,激发创造性,还方便群众点单选择服务项目,实现了从“选文化”向“种文化”“创文化”的拓展与延伸。

  由“选文化”到“种文化”“创文化”,是焦作文化惠民事业在“百姓文化超市”的引领下将要完成的文化惠民“三步曲”。此曲优美,令焦作百姓陶醉其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