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部由孟州市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真情帮扶心贴心——“孟州马向阳”下乡记》在孟州播出并引起轰动,当地干部群众说:“他是用心用情真帮扶。”河南省扶贫巡视组到孟州市槐树乡岩山村专题考察,他还被孟州市委推荐为全省十大扶贫人物候选人。
他叫杨希庆,焦作市水利局派驻岩山村的第一书记。
12月9日,记者走进岩山村,了解到杨希庆太多帮扶乡亲们的故事,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他把家搬到岩山村
岩山村地处孟州市西部岭区最西端,是我市最偏远的一个省定贫困村。在村东头一座普通民房里,简陋的床铺和办公桌椅摆在墙角,打开箱的方便面和油、盐、米、面在地上散落摆放着。这就是杨希庆在岩山村的家。
岩山村是市水利局的结对帮扶村。为了确保今年实现整村脱贫目标,6月11日,作为后备干部的杨希庆被派到该村任第一书记。
岩山村是今年市定脱贫村,现有153户635人,耕地面积11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少量种植油用牡丹、苹果等经济作物。通过精准识别,该村共确定贫困户38户155人,有因病、因学致贫的,也有因残致贫的,还有因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致贫的。岩山村实现脱贫的重担,压在杨希庆的肩上。
市水利局局长张维兴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在杨希庆赴任的头一天,找他深谈了一次:“脱贫攻坚是全国、全市的大事,岩山村脱贫也是咱水利局的大事,帮岩山人脱贫不是你一个人,而是整个团队。”市水利局当后盾,坚定了杨希庆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天上午,杨希庆简单收拾行装,打起铺盖卷就出发了。赶到岩山村时刚过午饭时间,他放下铺盖,顾不上吃饭,就召集村干部谈起情况来,一直忙到天黑。晚上,他感到有点饿,找到全村唯一一家小卖部,只买到几包方便面。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走出家门想买几个馒头,可找遍全村也没有,村民吴长有告诉他几公里外的邻村有卖馍的。问者无心,听者有意。不大工夫,善良的吴长有就送来了自家新蒸的6个大馒头:“这里条件差,你就吃个馍充饥吧。”
杨希庆刚进村那几天,正赶上贫困户精准识别,他白天、晚上带领村干部深入农户摸家底,饿了啃个干馍、吃包方便面,渴了喝瓶矿泉水,几天下来人瘦了许多。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没有个好身体不中。他要把家搬进岩山村。
杨希庆趁星期天赶回焦作,当家人看到灰头土脸、又黑又瘦的杨希庆时都心疼得哭了。当他说这次回来是来搬家的,家人急了:“才几天呀,都变成这样子了,老住在村里怎么行啊。”杨希庆安慰家人说:“岩山村今年要整村脱贫,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沉下去、住下来。村里群众那么苦,不带领他们早点摘掉穷帽子,我也不安心。”经过一番劝解,他做通了家人的工作。
听说杨希庆第二天一早就要回村里,全家人都忙乎开了,连夜擀面条、包饺子、蒸馒头,把大米、小米、面粉、鸡蛋准备了一袋又一袋,油、盐、酱、醋、葱、姜、蒜准备得一应俱全。第二天出发前,岳母心疼女婿,怕东西放坏了吃坏身体,就把自家的冰箱送来让他带上。为了方便工作,杨希庆还把家里的电脑、打印机以及自己花钱买的两大包档案盒也装到车上。满满的一车东西,装满了亲人的爱和对贫困乡亲们的爱。
杨希庆把家搬到了岩山村后,就活脱脱变成了岩山人,他白天黑夜和乡亲们吃住在一起,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每周回焦作一次,就是为了拉一些吃喝用的,一月至少有25天住在村里。岩山村党支部书记马朝说:“杨书记真把岩山当成自己的家了。”
用爱铺就脱贫路
12月13日,岩山村脱贫户脱贫公示已经结束,全村38户贫困户有34户达到了脱贫标准,其他4户尚未达到,属社会保障兜底对象。按省、市贫困村退出规定:全村只要不超过总人口2%就符合整村脱贫要求。眼下岩山村就等上级来验收了。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脱贫之路。
“为了155个乡亲摘掉穷帽子,杨书记把心都操碎了。”岩山村村委会主任马长立说,“杨书记为俺村办了12件大事。”杨希庆说:“我能有多大能耐,桩桩件件都离不开焦作市水利局和孟州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投资50万元,打了一眼200米的深井,敷设配套管线6000米,让家家户户吃上了甘甜洁净的自来水。
争取土地整理项目资金80万元,整修生产道路2300米、灌溉渠3300米,改善了生产条件。
争取项目资金75万元,对村北提灌站进行配套整修,新修5000米硬化渠道,该项目今年年底竣工后,岩山村600亩“靠天收”土地可实现自流灌溉。
争取15万元项目资金,对岩山村内引沁干渠500米堤顶道路进行硬化,目前工程已经完工投入使用。
为蓄住“天上水”、留住引沁灌区“过境水”,启动了村里一座大水池维修治漏工程,此项目已列入引沁干渠节水改造续建配套项目,待省水利厅审批后即可开工,工程建成后可储水3万立方米。
为了改变岩山村贫穷落后面貌,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市水利局投资6000元,为全村每家每户购置了一个环保垃圾桶;投资1万元维修村委会办公场所,为村里增添健身器材;争取公路部门资金85万元,新修了一条通往村里的1100米的柏油路。
帮扶的最终目的是让岩山村脱贫奔小康。
杨希庆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选择见效快、门槛低、适合岩山村种植的好作物,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争取项目资金25万元,为农户提供油用牡丹、软籽石榴、核桃、花椒等苗木,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逐步扩大经济林果种植面积。10月20日早上,56万株油用牡丹和核桃树苗刚拉到村里,天空就下起了小雨,为了让乡亲们早点把树苗栽上,他和几个村干部冒雨给乡亲们发放树苗。雨越下越大,杨希庆浑身都被雨淋湿了,他全然不顾,帮前来领树苗的乡亲们分发,往车上装,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一直干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所。夜幕下,他在“民情日记”中这样写着:“看到乡亲们欣喜地领到树苗,我仿佛看到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一想到三五年后群众收获果实时的喜悦,再苦再累也值得。”今年,该村新增油用牡丹种植面积165亩、软籽石榴83亩、核桃100亩、花椒33亩。
岩山村是孟州第一届县委所在地,还有革命纪念碑和圣佛寺等旅游资源。杨希庆积极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以整修圣佛寺、修复老县委遗址、整修大水池为重点,邀请文化名人,深入挖掘岩山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岩山旅游文化品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今年投资80万元,对圣佛寺4座大殿进行了整修。为了把岩山村打造成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经有关方面同意,即将对老县委遗址等进行修复,发展红色旅游。如今,圣佛寺、老县委遗址、水上项目都在紧锣密鼓实施中,老窑洞改造、农家乐、采摘园建设等项目也将启动,用不了多久,岩山村旅游项目很快就会变成现实。
他积极帮助岩山村与沃菲新能源公司“攀亲”,利用7亩陵地建设一个5.5千瓦机组的光伏发电站,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形式参与经营。项目建成后,群众投资部分每年能有20%收益,5年可收回成本,光伏发电站所有权、经营权10年后交给村里,预计发电站可运营25年。村里的贫困户不用出钱,每年每户还能领到500元的红利。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中。
脱贫路上不让一户掉队
“脱贫路上不让一户掉队”,这是杨希庆进村时对群众的承诺。为了兑现承诺,他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他说:“脱贫攻坚难,只要沉下去、住下来,用实劲、干实活,拔掉穷根奔富路就不难。”
吴东升一家4口人,贤惠的妻子,女儿上大学,儿子考上了孟州市一中,他养蜂、喂鸡、种地,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14年飞来的横祸夺去了他健全的肢体,不仅花光了家里的钱,还丧失了劳动能力,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一个幸福的家庭因这场病变成了贫困户,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杨希庆了解他家的情况后,主动把吴东升家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抽空就往他家跑,聊家常、谈人生,鼓励他勇敢地站起来。吴东升卫校毕业,曾当过医生,在一次谈话中,他流露出想开个按摩诊所的意愿。杨希庆看到他重拾生活信心满心欢喜,通过与孟州市残联、卫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多方联系,满足了吴东升的愿望。杨希庆鼓励吴东升种油用牡丹,还亲自把树苗送到他家。吴东升家里缺劳力,杨希庆就把歇公休假的妻子从焦作叫来,和自己一起下地帮助吴东升栽树苗。他还根据吴东升家的实际情况,为他家申请了低保,并多次跑到有关部门为吴东升一双上学的儿女申请助学金和教育补贴,确保他们顺利上学。杨希庆的关爱感动了吴东升,吴东升经过锻炼已经能走路了。不久前,吴东升把自己的微信号改成了“越来越好”,意寓生活越来越好,身体越来越好。
岩山村地处偏远岭区,医疗条件差,全村38户贫困户中有29户是因病致贫的。治贫先治病,防贫先防病。7月27日,杨希庆邀请市妇幼保健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科的10名医学专家,进村开展免费送医送药活动,对全村人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义诊。岩山村有个自然村住着4户人家,其中还有一位102岁的长寿老人,为了不让一个人错过这次难得的义诊机会,他领着专家翻越几道沟岭为群众义诊治病。
贫困户吴立军腿部患静脉血栓,走路困难,杨希庆多方为他求医问诊,还开车把他送到焦作治疗,并给了他200元钱买药。如今,吴立军的病情有了好转,能下地干活了。
发展经济林,提高群众的栽培管理技术是关键。杨希庆从市农林科学院请来2名专家到村里办培训班,还带领专家和群众到地里,手把手传授栽培技术。
杨希庆一心为群众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关爱,许多群众自发地经常把自家收获的苹果、红薯、南瓜偷偷地送到杨希庆的住所门口。乡亲们的这分爱深深打动了杨希庆,他说:“和乡亲们处得有感情了,今年贫困村摘帽后,我还要在这里再干上一年,帮助更多的人增收致富,这样我心里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