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千秋一瞬。30年白驹过隙间,温县中医院迎来发展的而立之年。
30年来,温县中医院从建院最初的一栋门诊病房楼,变身多层高楼;建筑面积从最初的3000平方米增至8000平方米,人员从最初的40人增至276人;固定资产从建院之初的22.45万元增至3371.88万元;学科建设从1个综合病区发展成为7个病区;门诊科室由12个增至22个;医技科室由4个增至13个。眼下,该院已发展成为功能齐全、服务规范、设备先进、特色突出、疗效显著的现代化中医院。
1986年12月26日,是温县中医院史上一个值得铭刻的日子。这一天,温县中医院正式开诊。
建院之初,医院第一任院长胡作亮鲜明提出医院发展要走“大专科、小综合”的路子;专科建设上要坚持“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原则。为此,他邀请名医来院坐诊,增加人气带动效益,助推年轻医生快速成长,并积极申请上级资金,聘请外地专家参与该院专科建设。1993年,该院建成三层高的制剂楼,制剂品种达到50多个。随着医院规模扩大和影响力在周边越来越大,各类国家、省、市、县荣誉纷至沓来。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随后,张万民、张学聪相继担任该院院长,有序接力,使医院健康有序发展。
2013年9月9日,闫惠霞担任温县中医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张邦清担任医院党支部副书记,王永红、崔二旗、苟海军三人分别担任副院长。新一届领导班子把中医院发展重新定位,在保持“院有专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病有专方”原有中医院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提出“168”中长期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医院发展的方向,主张走“突出中医特色、与综合性医院错位发展”的路径。在闫惠霞的引领下,该院坚持“人才兴院,专科强院,项目带动,改革活院,文化建院,政策扶院”的六大原则,狠抓业务学习、人才培养、内部管理、专科建设、项目实施、医院改革、文化建设和政策扶持等工作。
在人才培养上,力度空前。该院积极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全力培养各类人才。一是成批送出去跟班学习。二是选苗育苗留住人才。3年来共选派20余名业务骨干到北京、广州、郑州、桂林、开封等地学习、进修,派出短期培训人员200余人次;院内组织业务学习、结对帮扶、师承教育。三是请专家前来指导工作。
在专科建设上,品牌树立。该院重点打造针灸理疗康复科,投入200万元修缮房屋、增添设备。目前,该院针灸理疗康复科被省中医管理局确定为温县针灸理疗康复中心,获评省特色专科,入列省特色专科强化项目,争取专项扶持资金150万元。
在项目实施上,前所未有。2013年12月,该院投资200万元完成信息化建设;2014年改建手术室、针灸理疗康复科,修缮了院落、病房,为多科室增添设备,引进新技术12项;2015年建设治未病科、成立乳腺科、改建制剂室,增添设备400余万元,引进新技术12项,开发养生保健产品6种,7月争取到国家对基层中医院的建设项目——综合病房楼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
在医院改革上,蹚出新路。2013年9月,温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把该院作为全县事业单位的试点,进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改革后的新班子成员,先后进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中层竞聘上岗、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人员,同时实行绩效工资制,把工作量、工作质量和满意度纳入工资考核标准。
推崇文化建院,彰显特色。闫惠霞上任后,重新修订院徽、院旗,无论是在形象视觉系统、行为规范系统,还是价值观系统都进行了规范。科室装饰、院落修缮体现中医元素,诊疗护理用中医术语,晨诵《弟子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务实精神。
目前,该院获得二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河南省名星中医院、省级文明单位、中医工作先进集体、社会服务承诺试点单位、爱婴医院、省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近百项。
“一是书写了历史,打开了局面,改变了格局;二是播下了种子,健全了体系,传承了文化;三是践行了誓言,获得了信赖,服务了百姓;四是厚植了优势,壮大了自己,铸就了辉煌;五是找准了路子,奠定了基础,开启了未来。”回望温县中医院30年发展历程,闫惠霞如此总结道。
30年风雨兼程路,抬眼望杏林入云端。祝愿温县中医院在未来的征程中再创辉煌,为中医药事业写下华美的篇章。 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