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刚柔v:“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既然把研学旅行纳入了教学计划,各中小学在实施中,就应该缜密科学地编制一套与学科内容相匹配的研学旅行教学计划,不能变味。否则,研学旅行就成了研学旅游了。
@苏懿谅谅谅:支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不应只钻进书本学理论,应到生活中去感知发现,拓宽视野。
@学新闻的吴悠:为了避免“只游不学”的现象,在研学旅行中应注重教学内容与研学活动的结合,比如游后要求学生完成游记等,一方面确保学生积极参与研学活动,另一方面也为确保研学活动的质量提供测量的标准。
@李雪薇1: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明确安全责任,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保证研学旅行方案更科学、合理、周全,避免研学旅行中的利益冲突,从而使活动的安全、品质更有保障。
@平凡丑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新生事物,在推广过程中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不能一窝蜂地推崇和强加,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对增强中小学生集体适应能力和培养集体观念有一定好处,但要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杨静芝1502:研学旅行突破了学生以往上课的死板方式,让学生们在旅行中获得知识,素质教育也不光是嘴上说说,此次《意见》的印发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露丝独特: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终极目标,但要因地制宜、保障安全,尽量减轻家长负担,同时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我本真善良:《意见》思路很好,但是为什么不可以就近搞综合实践活动呢?还有很多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如果常参加这种活动,他们的家庭负担就更重了,而就近搞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什么负担也方便,一样能取得不错的研学旅行实践效果。
@平常一个人015:好是好,但是研学旅行需要做好很多保障工作,比如食宿、安全、内容、车辆等。但更重要的是经费保障,费用从何而来,农村贫困学生怎么办?这些都需要有政策规定支持。希望能考虑周全,切实把研学旅行抓好开展好。
【下期话题】
这事能做不能做
山东青岛一高校安排学生轮流扫厕所,学生称学校把宿舍的保洁人员、宿管都辞退了,打扫不干净还会影响评优。学校学生处的负责人表示,这是他们6月份开始的一项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以此来加强学生自我约束力,许多具体实施办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让学生打扫厕所的初衷并不是给学校省钱。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