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农业工作者,他潜心研究小麦育种40余年,先后培育出十多个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种植小麦良种2.7亿亩,小麦增产103亿公斤,创造社会效益158亿元;作为一名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无偿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并在商品粮的基础上加价10%以上收购农户的小麦,帮助100多个贫困户实现脱贫,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被省科技厅誉为“平安种业模式”,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他就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平安。
1951年,吕平安出生于温县祥云镇喜合村,家里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由于那时候小麦年产量不高,小时候的吕平安没少挨饿,于是年幼的他就立志要当一个农业科学家,提高小麦的亩产量,让村里的乡亲们都能吃饱饭。
初中毕业后,吕平安就在大队科研站搞各种农作物对比试验。1980年夏天,农业部专家到温县考察小麦生产时说:“温县这么多年都是小麦高产县,只可惜没有自己培育的品种。”就是这样一句看似无意的话,却深深刺痛了吕平安的心。
从那时起,他便暗暗下定决心:“我作为党员和技术人员,一定要培育出一个属于温县自己品牌的小麦高产新品种!”
这一年,农村分田到户。吕平安便在自家责任田里分出五分地,引种了29个小麦品种,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培育新的小麦品种上,他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交给妻子,当起了别人眼中的“甩手掌柜”。
那时的他,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孩子需要上学,全家仅凭吕平安每月45元的工资生活。可他还要从这笔本就不多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用于承包土地和买麦种。
为了引种更多的小麦优良品种和亲本材料,吕平安以每亩每年150元的高价承包了二亩村边地。在试验田里,吕平安每天早晚两次察看,冬天观察幼苗分蘖力、耐寒性;春天观察麦苗抗病性、抗倒伏性;夏天看其成熟性和产量结构。
很快,到了收获的季节,当满怀希望的吕平安来到自己的田地里查看小麦长势时,却看到让他无法接受的事实:他精心伺候8个月的杂交麦,收获时却大部分是空穗,个别的成籽只有两三粒。
经过反复思考,吕平安发现,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就根本育不出好品种,于是他就自费参加了河南农大函授班,白天要上班,吕平安就在夜晚捧着书看,一看就是大半夜,在他的房间里,除了一袋袋麦种,就是那几百本农业科技书了。
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历经16年的辛勤付出,终于让吕平安成功培育出了具有品系综合性能好、自身调节力强、产量三要素协调稳定、大分蘖多、成穗率高等优点的“温麦六号”小麦新品种。
1996年,经过我省八位小麦专家现场实地收打,最后确认该品种亩产小麦629.8公斤,创下当时河南省有史以来小麦单产的最高纪录。1998年,该品种顺利通过河南省审定,命名为“豫麦49号”,2000年通过国家审定。随后吕平安一鼓作气,又培育出18个小麦新品种,其中,3个通过国家审定,6个通过省级审定。
成功之后的吕平安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帮助乡亲们增产增收上。他带领技术人员,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不仅供应原种,还按照商品粮加价10%以上予以收购,在吕平安的努力下,他先后在祥云镇、黄庄镇等6个乡镇50多个村建立起6万多亩小麦种子繁育基地,让这些农户亩增收在170元以上,年累计增收1000多万元,帮助100多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谈及今后,吕平安十分认真地告诉记者,“父母生育了我,党培养了我,我将以毕生之力培育更多良种,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