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可谓是温县的环保攻坚年。
今年年初以来,温县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治理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用最严密的制度、最严厉的执法、最严格的问责,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得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显著增加。今年1~11月,温县的PM10、PM2.5和优良天数三大指标均居六县市第二名。
高度重视 织密环保责任网
该县县委书记王玲6次主持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县委副书记、县长唐毅主持召开10次政府常务会议、5次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推进会,部署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高频率、高规格的环保会议背后,是该县县委、县政府对大气污染攻坚战的高度重视,是全力打赢大气污染攻坚战的坚定决心。
大气污染攻坚战开展以来,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以唐毅为组长的大气污染攻坚领导小组,制定下发9个文件,建立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环保监管体系。同时,在全县建立县委常委主导的四级督导体系,实行县委常委分包乡镇街道、县政府领导包专项工作和部门分区域、分行业的督导机制;成立11个常委督导组、7个政府领导督导组、10个行业督导组和4个区域督导组,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全方位巡查督导。另外,该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还多次带队,深入乡镇街道、企业开展明察暗访活动。
重拳出击 形成治污大格局
“控煤”是大气污染中的“老大难”。燃煤锅炉改装费用大、成本高,众多企业表面上锅炉停工,晚上却与环保执法人员玩“游击战”。对此,该县环保部门一方面邀请专家调研,明确改气对产品质量没有丝毫影响;另一方面,向企业讲清环保利害,加班加点对所有10吨以下燃煤锅炉停产拆除。环保部门更是将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向锅炉拆改倾斜,与燃气公司协调降低改装及燃气费,在完善的措施下,众多企业累计投入1亿多元实施煤改气,使温县在全市率先超额完成锅炉拆改任务。
今年年初以来,该县环保部门对照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责任及攻坚战“1+6+7”总体工作部署,全面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专项整治等环保重点工程,并在工作中实行动态台账及销号管理制度。
截至目前,该县完成10家企业治理项目、219台锅炉拆改任务和15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任务;对城区9处主要路段,启动一级响应预案,全天候保洁保湿,对城区9个重点建筑工地按照标准进行整治;督促34座加油站油气回收设施正常运行;强制淘汰黄标车老旧车650辆;建立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控烧”。
“碧水工程”实现低碳绿色生活。该县投资70万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并开工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委托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编制新蟒河水质项目建议书,解决新老蟒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今年9月份,省环保厅在温县召开专家评审会,对该县环保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专项整治走在全市前列。一年来,该县环保部门先后4次集中开展“土小”企业清理取缔联合执法行动,对63家“土小”企业进行强制性关闭取缔,并拆除、捣毁违法生产设施;对19家砖瓦企业进行整改,组织企业投资3000余万元,完成了在线监控、脱硫除尘、改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整改。
直面问题 确保攻坚战成效
面对2016年环境治理难度大的严峻挑战,该县环保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省级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576万元,用于燃煤锅炉拆改、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大气能力建设、污染企业治理、道路扬尘设备的完善。同时,该县投资11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环境监控中心,实现了视频、数据全监控;投资70万元,购置了无人机、环境监测车等高科技设备。
针对中央和省、市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该县环保部门制订专项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整改台账,实行日动态销号制度,目前共下发整改通知书352份,解决问题500余个,使反馈的问题全部按要求整改到位。同时,该县环保部门召开联席会议22次,并大力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和环保专项执法行动,目前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65起,案件数量、处罚金额均创近年纪录。另外,该县环保部门还对工作不力的24名人员进行了问责。
梁 晓 崔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