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称作“网红元年”,关于“网红”的热点新闻从年初一直红到年尾。动辄上亿元的估值或收购,“网红”的吸金能力让人惊叹,而网络直播的兴起,更是让“网红经济”风行一时。
如果说以前的“网红”更像是哗众取宠的噱头,那么,现在的“网红”不仅声名鹊起,而且制造了一种“网红经济”。相比以前“粉丝经济”营销,现在“网红”更精准地根据粉丝们的需求,实现“点对点”的产品营销。业内人士认为,“网红经济”的发展势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消费机制的改变,“网红经济”将会覆盖更多方面,与其他产业相连接,并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网红经济”产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于是催生了形形色色“网红”变现的衍生物。变现,是“网红经济”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艾媒咨询发布报告指出,不同的“网红”变现方式有所差异,但主要渠道在于广告、打赏、电商收入及付费服务,而当“网红”成为IP之后,其变现的能力将更加强大,形象代言、出书、进军影视界、衍生品制作等,都可以成为变现的方式。如此背景下,“网红经济”难免泥沙俱下,受利益的驱使,一些低俗“网红”衣着暴露、口不择言,无视法律与道德底线,甚至裸聊现象层出不穷。这些不良行为,冲击了“网红经济”的健康发展,让人们的价值观受到负面影响。
客观而言,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网红”并非洪水猛兽。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普及,无疑是最令人瞩目的社会进步。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网红”也可以成为“最美”。而一旦陷入光怪陆离的名利场,资本稍稍抛个媚眼,“网红经济”就可能走火入魔,得到的将是昙花一现的繁荣。
不难发现,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网红”,往往具有强大的特色内容生产能力,支撑“网红经济”发展的,最终还是服务内容。如果一味追求变现,屈从于点击率,热衷于排行榜,法律底线不要了,“道德底裤”不穿了,把“做内容”变成“拼底线”,最终只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这样的“网红经济”不会长久。
事实上,“papi酱”的成功并非偶然,颇具才华和创意等内在品质才是关键。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网红经济”看似是自媒体的胜利,但手握自创杂志的“papi酱”本质上却回归传统媒体。无论通过何种媒介走红、变现,最终让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都是“内容为王”。只有坚持“内容为王”,注重内在品质和服务质量,才会让“网红经济”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