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年初以来,武陟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多措并举,认真抓好“六个一”,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强化一个认识,即扶贫关乎全面实现小康的认识。该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推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指挥部,先后8次召开全县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并把脱贫攻坚作为县委常委会、县五大班子会、县党政联席会的固定议题,上下联动,集中会诊,全力推动扶贫任务的落实。
用好一股力量,即慈善救助力量。该县在县、乡、村三级分别建立慈善总会、慈善分会和慈善工作站,连续三届荣获“中华慈善奖”,慈善工作有氛围、有基础、有组织。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该县结合慈善救助探索了“3+1+1”的脱贫攻坚新模式,“3”即为所有因病致贫住院治疗病人办理新农合报销、大病保险和大病补充保险,第一个“1”即民政大病医疗救助,第二个“1”即慈善救助。由县卫生计生委和民政局具体负责,对所有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在享受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的基础上仍然贫困的,通过民政大病救助和慈善救助的方式给予帮助,目前已发放救助金538万元。今年年初以来,组织全县35个贫困村开展慈善专项募捐活动,共募集慈善扶贫专项资金407.34万元,救助贫困人员3073人次。同时,为符合条件的1586户新增贫困户2396人办理了低保手续,帮助82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为新考上大学的54个贫困家庭发放资助金12.57万元。
明确一个载体,即“双联双帮”载体。为保证脱贫攻坚工作常态化持续推进,在日常帮扶的基础上,该县明确了县级领导联村到户、党员干部联户,先帮减困、再帮脱贫的“双联双帮”活动载体,将每月第二个星期六固定为“双联双帮”集中活动日,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由县级领导带队,52个包村的县直单位抽调1314名党员干部,全部进村入户,对每个贫困户因户制宜、一户一策落实具体帮扶措施。
细化一个标准,即“六不六有”标准。在确保每个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市定扶贫标准3100元的基础上,为确保帮扶工作具体化、标准化,该县开展了“六不六有”帮扶活动。全县各帮扶单位为191户贫困户新建了围墙,为119户安装了大门,为贫困户送去床柜、桌椅58套、电视机126台、灶具84套、橱柜176个。同时,开展贫困村、贫困户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
提升一个能力,即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该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紧扣就业这一主题,建设产业就业扶贫基地,以养殖和种植产业为重点,推行“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打造九盛堂养鸭、鑫居农业产业园等综合性产业扶贫基地14个;聚焦服装鞋帽加工、“四大怀药”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企业+农户”形式,改造提升就业基地20个、就业点35个,安置贫困人员952人,让困难群众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加强贫困人员的技能培训,整合“雨露计划”“巾帼培训”等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免费集中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培训贫困人口1200余人。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及时编印《转移就业服务机构及用工信息》手册,引导、吸纳贫困人员到企业就业。目前,全县已有3406名贫困人口通过劳务输出、企业对接、推荐安排等方式实现就业。
完善一个机制,即驻村帮扶机制。在省、市派出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基础上,该县为全县所有贫困村都选派了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并下发《严格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队工作纪律的通知》,明确工作职责,要求驻村队员参加派驻村所在乡镇工作人员集中点名,实行工作队驻村每周至少保证五天四夜的工作机制,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由县纪委牵头,成立5个督导组,不定期进行暗访督导,确保驻村帮扶工作有序开展。 (冯振乾 魏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