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下降,各种“御寒神器”一时齐齐上阵,但是不少人反映,用暖宝宝或者抱着热水袋睡了一夜之后,皮肤出现红斑、水疱、脱皮或者发白,又痛又痒。皮肤科专家提醒,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就是临床上常发生的低温烫伤,必须小心防范。
低温烫伤,是指长时间接触温度高于45℃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烫伤,如同“文火炖肉”。研究表明,在热源温度超过45℃的前提下,接触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造成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的损伤。那较低的温度为什么也会导致烫伤呢?第一,当人体的局部长时间与高于45℃的温度接触时,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会逐渐适应而不会引起明显的痛觉,而痛觉是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第二,人体的血液流动本来可以带走部分热量,但局部皮肤由于与热源长时间接触而受到压迫,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从而使散热减少,热量积聚。第三,在持续低热作用下,皮肤的表层组织逐渐脱水,最终导致深层组织发生热损伤。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