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知名度,离不开知名企业和知名产品。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还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大企业集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我市一大批主业突出、效益较好、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在经济总量、盈利能力、科技实力、人才优势、管理水平等方面均走在行业领域的前沿,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企业集团不是自生的,要靠各级各部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辛勤培育。市委、市政府把培育大企业集团作为重要战略部署提出来,所采取的措施也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其具体路径是:按照“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的要求,积极引导、政策扶持、精心服务,在增加企业规模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上狠下功夫,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培育10家主营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0家50亿元至100亿元企业。
大力推进“443”产业提升发展。“443”产业是我市整个工业经济的浓缩,既有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又有新兴产业,是培育大企业集团的基础,更是全市社会经济的依托。因此,抓好“443”产业就是夯实培育大企业集团的基础。要实施好“443”产业提升行动,提质加速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食品优势产业发展,打造4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4个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改造升级铝、能源、轻工3个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高端发展,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同时,以“443”产业提升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布局由散向聚转变、规模由小向大转变、层次由低向高转变、产品由粗向精转变、经营由产品向品牌转变。
骨干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我市现有的“双50”企业是当前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为此,“双50”企业要勇于担当大企业集团的责任,树立高远追求,全力做大做强,争当大企业集团的排头兵,要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借鉴国际性企业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企业发展优势和地区地域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发展目标、技术前景、产业方向、品牌形象等都有一个科学明确的定位。当前,要重点对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进行细化、深化,按年度划分目标任务,稳扎稳打,扎实推进,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培育目标。
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大项目是培育大企业的基础,是发展大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引进一批大好高项目是培育大企业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坚持新建项目抓开工、续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效,完善和落实月统计、月通报等工作制度;重点抓好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做好豫商大会、郑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等签约项目的落地和跟踪问效,确保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工程,围绕质量品牌、技术平台、创新企业、“两化融合”、绿色制造等方面,抓好传统技术改造提升;要高标准谋划一批对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战略意见的重点工业项目,建立完善高质量的项目储备库,为培育大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发力。
大力推进企业整合。培育大企业集团除了企业的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推进企业之间的重组和整合。只有整合企业间的优势资源,才能决定市场话语权。重点围绕佰利联、多氟多、中内配、风神轮胎等上市公司,推动“走出去”并购重组;加大外来企业对焦作本地现有运行质量差、停产半停产企业的战略重组,推进好友轮胎、昊华宇航、思可达、沁澳铝业、快易居等企业的重组步伐;推动市内企业间的并购,强化产业链整合,做好多氟多并购龙瑞汽车、江河纸业并购瑞丰纸业等工作;加快死滞企业破产重组。
加快“两化融合”发展和智能制造步伐。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已成为当前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新兴产业之一,培育大企业集团要以智能制造、“两化融合”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高效的新型产业模式;要加快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激发转型新动能,通过网络化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和融合,培育竞争新优势;实施智能制造提升工程,推进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深度应用,继续推进骨干企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作,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四个焦作”最关键的就是创新焦作,培育大企业集团必须着力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推进创新能力培育工程,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围绕十大产业策划申报和组织实施省、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依托骨干企业,培育和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研发平台;完善和加强科技大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支行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科技研发平台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发挥河南理工大学人才优势,建立共享机制,推动河南理工大学与我市企业间的人才双向流动、相互兼职、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支持河南理工大学与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吸引全国创新人才(团队)向焦作集聚。
狠抓企业家培训,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培育大企业集团的关键还是要靠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严峻、市场难以捕捉的情况下,做大做强企业固然要靠基础、靠机遇、靠环境,但更重要的一点要靠企业家的眼光、气魄和胆识。建立重点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和接班人专题培训班,奖励优秀企业家培育指标,与国内的各知名大学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建立优秀企业家选拔、培养、考评体系,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熟悉经济规则、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职业化企业家队伍。
为培育大企业集团创造良好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政府的规划引导,大企业集团很容易出现产业发展的无序和失调情况,出现恶性竞争,最终影响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大企业作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是培育大企业集团的主导力量,也是焦作市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对全市骨干企业要支持到位、保障到位、服务到位。为推动培育大企业集团,市委、市政府出台了“28条”意见,含金量高、操作性强。重点落实降低土地使用税、市级规划权限下放、市直税源体制改革、工业用地分割登记以及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切实做好培育大企业集团在电力、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保障。目前,资金链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大企业融资需求比较大,各级部门要积极帮助大企业集团争取国家、省等各类政策性资金和基金,大力支持大企业集团上市、发放企业债券,为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旧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我市经济发展正站在新起点上,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下,焦作的大企业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实施“一带一路”产业战略紧密衔接,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助推焦作早日跻身“第一方阵”,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