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名网约车司机反映,有乘客下车后不结账,手机号失联。记者调查发现,原来这些乘客用的是手机临时号。现有不少软件可免费申请手机临时号,即在不换本号的情况下,再得到一个可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小号。 (据《北京晨报》)
“手机小号”原指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一范围内,为某类单位开通的“V网”服务。说白了,它就是针对大客户的VIP服务。这些客户之间互通电话显示的不再是手机号,而是4位或5位的手机尾号等数字。这些客户每月仅需付包月费5元或10元钱,就可以享受与其他同类客户之间的“无限时”通话,更重要的是“手机小号”有防骚扰、避免隐私外泄的功能,这也算是大客户的一种福利了。
然而,最近市场上刮起了一股乱用“手机小号”的歪风,用户在不换手机、不换卡的情况下,只需要下载“小号软件”,就能轻松实现一机多号。这种软件的功能异常强大,甚至到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办不到”的程度。这类小号除了具备普通电话号码的功能外,主要“特长”就是可以让手机用户随时更换新号码,如果不想接电话,还可以将小号关闭,不会影响手机本号的正常使用。
可以说,“小号软件”开发商完全违背了移动运营商提供“手机小号”服务的初衷,为社会上有歪心思的人提供了方便,实则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令人更加遗憾的是,开发此类软件的公司并不局限于“路边野店”,还有公众如雷贯耳的国内知名网站。这些软件开发商将“小号软件”标榜为“隐私保护神器”,而这类“神器”不但能保护普通用户,也能保护心存各种“杂念”之人。这些人看中的就是这种软件提供的“隐姓埋名”功能,网约车司机遭遇“霸王单”仅仅是“牛刀小试”,不夸张地讲,不法分子的欲望有多大,“小号软件”的功能就能发挥多大威力。
“刚需”下诞生的“小号软件”或许并不违法,但如果不法分子凭这样的“特工用具”扮演“灰色007”角色,对公众来说就是一种安全隐患,也就涉嫌违法犯罪了。
历史告诉我们,科技成果总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制造了繁荣,也滋生了罪恶,面对任性的“手机小号”,我们需要为它套上一条监管的缰绳,掌控其发展走势。为此,软件开发商有义务对用户进行使用前的提醒、使用中的约束和违规后的封杀,制定这样的使用规范需要有比软件开发更加严谨细致的“法律编程”。当然,除了行业自律外,刚性的部门监管更加重要。如何应对这个网络世界的新事物?相关职能部门亟须重视起来,开动脑筋,见招拆招。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邮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