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日前揭晓2016年度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全部事关人体健康,多数涉及食品安全,其中两项更是集中在备受关注的转基因话题上。此外,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个头大和奇形怪状的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喝苏打水能预防癌症……这些2016年曾一度流传的话题都被科学家一一给予了否认。
(据《北京青年报》)
喝苏打水能预防癌症;X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极大伤害;血栓抽吸装置问世,心脏支架被淘汰。这几个“科学”流言是因时事热点产生的,因新闻报道里的相关科学内容不够详细,或者描述词汇太过专业化,未能获得公众的正确认知,导致公众望文生义产生误解,随之以讹传讹形成流言。好在科学家及时回应,站出来向公众普及科学常识,才使得“科学”流言的传播效应弱化,没有形成更大范围的恐慌或误解。
也有几个“科学”流言长期流传,虽然几经辟谣,却效果甚微。很多人不仅深信不疑,还视辟谣的科学家为“砖家”,认为他们是替奸商说话,给他们扣上“汉奸”“卖国贼”的帽子,极尽诋毁污蔑之词。
可见,对付此类根深蒂固的“科学”流言,单靠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是不够的。科学家需要打“持久战”,通过长期科普宣传教育,向民众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从而逐步扭转民众的错误认知,不再被“科学”流言毒害。
我国民众科学素养整体较低,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偏听偏信,被“科学”流言吸引。特别是老年群体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关注养生保健,又缺乏科学判断力,对那些打着科学幌子的养生保健流言,没有丝毫怀疑。
可见,正是国民科学素养底子太薄,才使得“科学”流言有了繁荣的土壤,要想真正剿灭“科学”流言,就要在培育国民科学素养上下功夫,用科学检验真伪,树立科学精神。同时,广大科学家也要敢于站出来,认识到发展科学,不仅要做好科研工作,也要做好科普工作,科学土壤越深厚,“科学”流言也就越缺少传播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