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媒体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本报新媒体新闻回顾
上周本报最受关注微新闻公布
本报停刊不停“报”获赞
焦作地区政务微信排行榜
剿灭“科学”流言要打科普“持久战”
学历与创业之间
莫让“手机小号”触碰违法犯罪的底线
雁过拔毛
本报新媒体网友晒新年愿望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剿灭“科学”流言要打科普“持久战”
□江德斌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中国科协日前揭晓2016年度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全部事关人体健康,多数涉及食品安全,其中两项更是集中在备受关注的转基因话题上。此外,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个头大和奇形怪状的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喝苏打水能预防癌症……这些2016年曾一度流传的话题都被科学家一一给予了否认。

  (据《北京青年报》)

  喝苏打水能预防癌症;X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极大伤害;血栓抽吸装置问世,心脏支架被淘汰。这几个“科学”流言是因时事热点产生的,因新闻报道里的相关科学内容不够详细,或者描述词汇太过专业化,未能获得公众的正确认知,导致公众望文生义产生误解,随之以讹传讹形成流言。好在科学家及时回应,站出来向公众普及科学常识,才使得“科学”流言的传播效应弱化,没有形成更大范围的恐慌或误解。

  也有几个“科学”流言长期流传,虽然几经辟谣,却效果甚微。很多人不仅深信不疑,还视辟谣的科学家为“砖家”,认为他们是替奸商说话,给他们扣上“汉奸”“卖国贼”的帽子,极尽诋毁污蔑之词。

  可见,对付此类根深蒂固的“科学”流言,单靠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是不够的。科学家需要打“持久战”,通过长期科普宣传教育,向民众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从而逐步扭转民众的错误认知,不再被“科学”流言毒害。

  我国民众科学素养整体较低,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偏听偏信,被“科学”流言吸引。特别是老年群体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关注养生保健,又缺乏科学判断力,对那些打着科学幌子的养生保健流言,没有丝毫怀疑。

  可见,正是国民科学素养底子太薄,才使得“科学”流言有了繁荣的土壤,要想真正剿灭“科学”流言,就要在培育国民科学素养上下功夫,用科学检验真伪,树立科学精神。同时,广大科学家也要敢于站出来,认识到发展科学,不仅要做好科研工作,也要做好科普工作,科学土壤越深厚,“科学”流言也就越缺少传播机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