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四川成都泸州城区下桥桥头处,一名老人在摆摊售卖挖来的折耳根、野葱等野菜。下午3时许,一名穿着制服的女城管来到桥头,就在人们以为老人会被赶走时,这名城管走到老人身边,将老人的箩筐从马路边搬到人行道边,并帮着老人吆喝卖起菜来:“大家帮忙买些小菜吧,早些卖完了老人好回家!” (据《成都商报》)
在寒冷的冬日里,执法女城管没有赶走卖菜的老人,相反还帮着老人叫卖,尤其女城管那一句“就想让老人卖完菜早点回家”,更是感动和温暖了无数人。
笔者必须承认,初看新闻的时候,自己的心里也暖暖的,在寒冬里这确实是一个温暖的风景。可是面对一片点赞之声,笔者却有一些自己的冷思考,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吹毛求疵,可笔者还是要一吐为快。
毫无疑问,女城管的做法充满了人情味,网友也纷纷称赞其为“人性执法”,可是我们回顾整个事件会发现,这其中执法的痕迹其实很模糊。“将老人的箩筐从马路边搬到人行道边,并帮着老人吆喝卖起菜来”,这或许就是大家所指的“人性执法”。可是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从马路边搬到人行道边,难道就不属于占道经营了吗?
下桥桥头是禁止占道经营摆摊的,将老人的菜摊挪一挪,不堵马路却堵了人行道,这显然不能说是严格执法。可能当时人行道没有造成拥堵,可能强行劝走老人会引来围观,可能女城管是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没有严格执法的事实。
老人只是在卖一些挖来的野菜,从现场的图片来看也就小半篮子,如果女城管想让这个故事更有温度,其实不妨向老人说明此地禁止摆摊,然后再买下老人全部的野菜。这样的话既是严格执法,也不需要让老人等到菜卖完了才回家。
笔者出的绝对不是坏主意,因为像女城管现在这样做了,老人并没有搞清楚这里不允许摆摊,如果第二天还接着来摆摊怎么办,城管总不能每天都帮着卖菜吧?再者说,老人是年龄很大了,出来卖菜也不容易,可是既然允许老人在人行道上摆摊,那其他的摊贩能没有“心理活动”吗?
或许是因为大家对城管固有的偏见,所以当有城管队员做出一些暖心的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城管和其他城管不一样,却没有人去认真思考,这样做是不是合理合法。执法要讲究方式,执法要有温度,但执法还要严格。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不妨且慢为“卖菜城管”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