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1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与会专家回答了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雾霾防护常识等公众关心的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规范口罩、空气净化器等防雾霾产品的标准,科学引导市场消费。
“十面霾伏”之下,“防霾消费”悄然升温。目前,许多带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口罩价格都在飙升。同时,国产和进口的空气净化装置不但涨价,而且时常缺货。防雾霾产品已经形成“雾霾产业”,成了人们新的消费热点。
有数据表明,2016年12月从红色预警发布的前5天看,京东商城售出口罩逾1500万只,同比增长超过380%,日均逾300万只;售出11万台空气净化器,同比增长超过210%;PM2.5检测仪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05%。秋梨膏、胖大海、银耳等润肺止咳食品销量也大幅增长。有人就此开玩笑:“霾霾霾”变成了“买买买”。
各种打着防霾口号的“防霾神器”究竟能发挥多大功效?据专家介绍,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一般的防护用品很难抵挡。医学研究早已表明,PM2.5对人体呼吸系统的侵蚀往往是不可逆的,传统上能够清肺、排毒的保健品也无法真正将其清除。整体上看,眼下市面上很多“防霾神器”或许起不到防霾的效果,卖的大多是噱头。
具有防霾功能的产品,为何能够借霾生财、大行其道?一方面是虽然消费者防护意识增强了,但对防霾产品缺乏科学认识,对商家的宣传“宁可信其有”;另一个原因是大量防霾产品诞生之际,相关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监管措施未能有效跟进,让商人借机大捞一票。
国家卫生计生委官员表示,将加强防霾产品的标准制定,推动相关产品标识规范使用,指导公众理性消费。显然,这样的工作思路算是“下药”下在了点子上。防霾产品有了“国标”,就可以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让“防霾神器”真正成为百姓的平价商品、放心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