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一路携手一起奋发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为那一片湛蓝天空
2016年 大气污染防治 攻坚战大事记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1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那一片湛蓝天空
——我市二〇一六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综述
作者:本报记者 孙国利 詹长松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天蓝水清龙源湖。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美丽的城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景色如画。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通过大气治理,我们的天空变蓝了。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清除建筑垃圾。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

  每当出现“阅兵蓝”“上合蓝”天气,刷爆朋友圈的必定是那湛蓝的天空。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市常遭雾霾侵袭,呼吸新鲜空气,一度成为居民的奢求。大气质量不佳,不仅影响了民生,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瓶颈。

  雾霾频频光顾、污染问题严重的地方,不会有旺盛的活力,更难以吸引资源集聚。如今,在转型发展大潮中百舸争流,坚定不移地沿着“四个焦作”建设道路,通过良好生态吸引人才、资本、技术、产业集聚,焦作的城市资产将更加“值钱”、更能“赚钱”,并成为支撑发展的“王牌优势”。

  要想让生态文明程度更高,就要着力打造绿色空间、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怀川大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去年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安排部署,宁可暂时牺牲经济增长,也要尽最大可能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全市上下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公众健康为目的,破釜沉舟、背水决战,全面强化各项攻坚措施,环境空气质量实现“两降一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度削减。

  付出只代表过程,结果显然更加重要。来自市环保局的一组数字显示:2016年1月1日至12月17日,我市减少烟尘排放10090吨、二氧化硫21000吨、氮氧化物24350吨,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135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90%;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79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82%,优良天数为173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天。

  凝聚力量 背水一战

  工业废气,道路扬尘,穹顶之下,雾锁怀川……

  面对此情此景,我市以众志成城的气势凝聚强大力量,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多年大气污染顽疾亮剑。

  为此,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先后14次、政府常务会先后25次研究环保工作。市委书记王小平,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先后20余次明察暗访,市委各常委、市政府各副市长分别按照所包县(市)区和业务分工,经常开展督导检查。市人大、政协连续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和监督,全力推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推行网格化管理。在全市114个乡镇(办事处)、1970个村(社区),任命2955名基层环保网格长,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监管网络;推行路长责任制,在全市306条干线公路、农村公路,逐条道路明确管理单位、路长,接受社会监督。

  推行常态化督导。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市委常委包片、市政府副市长分口、市政府12个督导组明察暗访的督导机制;市委常委、副市长定期实地督导,每周至少督导2次,其中1次必须是22时以后。各级各部门也组建督导队伍,建立了“市、县督导为主,乡镇、办事处、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以来,全市共对284人实施问责,其中组织处理4人,党政纪处分37人,约谈146人,诫勉谈话66人,通报批评等处理31人。

  严格财政扣缴。自11月21日起,对各县(市)区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发现一起扣缴当地财政10万元;工业企业堆场未采取防扬尘措施的,发现一起扣缴当地财政1万元;对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发现露天烧烤、使用高污染燃料、销售散煤的,发现一起扣缴当地财政1万元;建筑、拆迁、市政等施工工地未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发现一起扣缴当地财政1万元;建成区范围内餐饮门店未完成清洁能源改造或油烟净化器未正常运行的,发现一起扣缴当地财政1万元;对应停产但未落实停产措施的工业企业,发现一起扣缴当地财政10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现问题201个,共对未落实应急管控工作事项的县(市)区实施财政扣缴累计194万元。

  联防联控 成效显著

  “治霾”之路艰辛而曲折,需要我们鼓足勇气,持之以恒,形成合力,全力推进。

  坚持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我市出台了《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市人大牵头制定了《焦作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市纪委、监察局大力查处北部山区私挖滥采等破坏生态环境案件;市委政法委、检察院分别出台了《关于政法机关为北山治理和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关于为北山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实施意见》;市公安局开展“太行亮剑”行动;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实施了“气化焦作”“电能替代”工程,全面推进燃煤锅炉拆改;市工信委编制了《焦作市治理城区工业污染实施方案》,对城区工业企业实施“关闭一批、搬迁一批,治理一批,改造一批”,同时大力开展城区洁净型煤推广工作;市农业局大力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联合制定了《2016年焦作市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实施办法》;市商务、环保、交通等部门联合开展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市财政局积极筹措资金,加大环保投入力度。

  去年,我市落实最严措施,全力攻坚治污:对城区34家工业企业实施了“关闭、治理、搬迁、转产”;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集中整治“污染围城”,清运平整垃圾656处共计338万立方米,清理整顿废品收购站点480家,腾出土地5552亩;制定了《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全面开展北山生态环境治理,取缔413个非法采矿点、1028个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完成全市所有32台燃煤机组和3台工业大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对全市1220台合计2585.3吨的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实施拆改,拆改量占全省任务的35%;完成全部73家工业炉窑烟气提标治理和65家砖瓦企业、11家碳素企业烟气自动监控设备安装;取缔全市546家“土小”企业和247户违法违规散煤销售点;实现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成区全覆盖,建设了市区洁净煤加工配送中心;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两个禁止”扬尘治理措施,规范了全市213个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投入6000万元购置了百余辆机械化清扫保洁设备;关闭取缔761座非法加油站点;淘汰黄标车34668辆,查处渣土车违法行为4653起、大货车违法行为2.1万余起;投入1.7亿元购置326辆新能源清洁环保公交车;秸秆禁烧实现“零火点”目标。

  除此之外,我市还强化执法监督,严格执行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建立了环境执法协作快速反应机制,综合采取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司法移交等措施,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办环境违法案件。去年年初以来,全市共出动环保执法人员3万余人次,检查企业1.6万余家次,立案处罚257起,处罚金额2935.08万元。其中,按日连续处罚6起,查封扣押15起,移送公安机关22起,挂牌督办1起,公开约谈81次,移交司法部门4起,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和环境污染犯罪。

  大气防治 任重道远

  大气污染防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6年12月17至21日和2017年1月2日至5日,我市遭遇重雾霾天气,先后两次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尽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焦作转型发展压力很大,支撑生态环境稳定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实现大气环境根本性好转的任务仍然艰巨。”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专家分析,困扰我市大气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一是产业结构和布局带来的环境问题突出,历史形成的高能耗、高排放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二是市外道路过境车辆较多,极易产生大量道路扬尘。三是燃煤散烧污染仍较突出。市区目前已基本完成洁净型煤替代工作,六县(市)尚未建成洁净型煤生产、配送体系,且六县(市)中除武陟县、博爱县开展集中供热外,其余县(市)均未开展集中供热,致使采暖期散煤使用量大幅增加,大气污染尤为突出。

  尽管我市环保工作仍处于负“重”前行阶段,但蓝天白云不是梦。实现目标的关键在于深化工业企业管控措施,强力推进排污大户减排,重点整治砖瓦行业,全面减少碳素行业无组织排放,加强重点行业在线监控设施安装,大力推进城区工业污染治理。深化燃煤散烧控制,强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强化城区卡口管控,加快推进全市“煤改气”“煤改电”,着力推进洁净型煤替代,加快集中供热供气设施建设;深化扬尘污染管控,实施“以克论净”管控,强化“路长制”责任落实,加强工地驻场监管,严格施工工地监控措施,全面规划绕城通道等。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焦作,有一种让人不由自主静下来的魅力,这就是生态之美!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需要较长过程,因此大气污染治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大气污染治理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想实现目标,就要以更坚定的意志、更严格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同时,也希望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监督身边的环境问题,履行公民保护环境的权利与义务,上下同欲,共同努力,为那一片湛蓝天空贡献力量。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