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冬
当今世界,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先进的思想,若无先进的传播手段支撑,便很难深入人心;正确的主张,若没有快速多样的技术传播,便无法有效占据舆论阵地;鲜活的新闻,若不经过受众越来越广泛的新媒体推送,就会被读者忽略。2016年,本报新媒体通过整合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以及采编人员的个人微博、微信,打造了统一“采购”、分类“加工”、集中“分发”的中央厨房微信群,加强了与传统纸媒的融合发展,打通了与读者互动的“最后一米”,形成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整合资源 打造焦作日报微距阵
2016年之前,本报先后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和手机客户端,《焦作晚报》和焦作网也相继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去年3月份,本报新媒体中心把各部室所开通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整合,明确各个新媒体平台的定位,并建立了统一“采购”的中央厨房微信群,记者采写的消息统一发布到微信群后,由新媒体中心的小编对消息进行加工,然后分别按照新闻类别发布到各个新媒体平台。此外,本报新媒体平台采用的消息一经推送,本报采编人员的个人微博、微信分别对消息进行转发推广,形成了焦作日报微距阵。
焦作日报微距阵开启了一种更新、更快、更集中、更灵动、更个性化、更有价值的信息发布模式:更加注重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与用户互动、分享,更好地传播主流声音,更好地满足焦作人民的信息需求;更加注重整合营销技术的提升,致力于在旅游、文化等领域实现更大的融合,打通从新闻内容生产到信息发布、市场反馈的全环节,构筑立体传播网,增强市场影响力,创新赢利模式,形成复合竞争力。
互相补位 持续传播焦作声音
每逢节假日,《焦作日报》都会休刊。传统媒体缺位,新媒体来补位。在这期间,本报新媒体平台接棒《焦作日报》,及时为用户推送实用信息、集纳旅游线路、发布健康常识、精选休闲话题,将民生新闻、服务信息、愉悦读物奉献给读者,同时还发布本报记者在此期间采写的原创稿件,为读者直播实时新闻,为市民的出行保驾护航。
去年5月1日23时许,武陟县黄河控导工程25号大坝发生伤亡事件。5月2日凌晨,当医生赶到现场救援时,又发生了车祸。一条条未经核实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及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越来越走样。此时正值《焦作日报》休刊期间,本报新媒体中心小编经过与有关部门核实后,迅速发布了有关这一车祸的权威信息,让人们看到了事件的真相。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依然不可替代。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在新媒体上读一篇消息,我们获取的是简明信息,通过报纸我们却可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使读者既能尽快了解消息,又能通过深入阅读了解事件的深层次内容。
栏目引导 与读者“零距离”互动
阅读传统纸媒,读者有什么看法只能通过电话或写信的方式进行表达,有了新媒体后,这个渠道得以拓宽。本报开通了评报栏目,只要通过焦作日报手机客户端阅读当天的报纸,并对感兴趣的新闻进行评论,网友的评论就有机会刊登在次日的《焦作日报》上,还能获得奖品。新媒体推出的《美丽焦作随手拍》栏目,只要读者拍摄的照片进入每期活动的评选环节,就有机会在《焦作日报》上刊登。
去年,在我市两会召开期间,本报新媒体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征集了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后,与会记者便迅速把这些意见和建议传递给参政议政的代表、委员们,使读者的声音通过代表、委员们进行表达。
媒之所传,在顺民心。本报全媒体融合发展得到了读者的广泛称赞,特别是与网友的互动,不仅吸纳了民意,还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呼声,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全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即时、交互、开放、社交、共享、自由等都是吸引年轻人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水晶小草说。
“相比于单一媒体传播,全媒体可以更快速、更直接地面对受众,使党报不再冷冰冰,有温暖才更有力量。”@唉妮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