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年伊始,阿里巴巴集团披露了2016年度纳税情况等七项数据。阿里巴巴集团以及蚂蚁金服集团2016年合计纳税238亿元,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元,创造了超过3000万个就业机会。
无论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争论多么激烈,数据永远不会说谎,拿数据说话才是最有力的回应。全年纳税238亿元,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元,千万企业与商户借助互联网找到了发展的方向;超过3000万个就业机会,依靠阿里巴巴这个平台,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饭碗。
众所周知,去年年底社会上掀起了一场“脱实向虚”的大讨论。一些实体经济企业家代表集体抨击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之说,认为“虚拟经济已经搞过头了,冲击了实体经济”。互联网企业重新被戴上了“虚拟经济”的帽子,成为猛烈抨击的靶子,似乎要为当下某些传统实体经济企业的表现不佳负全责,好像只有传统实体经济企业才是国家经济的脊梁,互联网企业玩的只是概念。
实际上,互联网经济是一种“新实体经济”。就像传统的零售商店是实体经济一样,电子商务只是改变了商品的销售模式。阿里巴巴贡献的税收、创造的就业机会,为整个互联网企业和新实体经济正了名。我们不仅要有着眼于当下的传统实体经济企业,更要有放眼未来的“新实体经济企业”,因为这类企业才代表了未来和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实体经济企业”的能量一旦完全爆发,无论是盈利数据、纳税数据,还是就业数据、社会效益数据,都远非传统实体经济企业所能企及。
就好像人类社会从大多数人务农到只留极少数人务农一样,“新实体经济”代表着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拥抱新技术、掌握新优势的企业,取代那些传统的甚至落后于时代的企业,同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不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界线,这是新企业与旧企业、好企业与坏企业的分界线,企业家不能永远活在昨天而抱怨明天。
“新实体经济”正迅速崛起,并且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阿里巴巴用数据证明了这一点。纳税不是虚的,就业不是虚的,相当于4000家大型商场的销售体量不是虚的。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某些企业的实体经济不行了,这是企业的问题,不是实体经济的问题。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当然会有“新故相推”,数据证明,“新实体经济”不仅很“实”,而且很强大。
纠结于经济的“虚实之争”,试图据此划出三六九等,主张某些企业应该被政策扶持或者抑制,这是计划经济思维。“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发展前景用市场竞争说话,社会贡献用纳税数据说话,拥抱明天的“新实体经济”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