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前不久,为了促进心脏和血管康复医学专业学科的发展,我市首个心脏康复中心在市人民医院正式成立。什么是心脏康复?心脏康复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样的人适合进行心脏康复?带着这些疑问,日前,记者专门走访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区主任、心脏康复中心主任郑海军。
“到底什么是心脏康复?”见到郑海军,记者单刀直入地问。郑海军回答:“心脏康复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既是心血管内科的分支,也是康复医学的延伸,目前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在专业治疗的基础上,重视非药物治疗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指导心血管疾病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科学的运动、心理调节与疏导、健康的饮食、控制体重、戒烟等各方面,强调给予心血管疾病患者全面的医疗指导与关怀,安全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并发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在,康复学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了,怎么又出来个心脏康复呢?”有着多年医院采访经验的记者依然是一头雾水。
郑海军笑着回答:“不要说你了,即使很多专业医生,对心脏康复的理念也了解得不多。多少年来,控制冠心病的死亡率一直是心血管病学的难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居民高盐、高脂、低纤维饮食以及少运动的生活方式,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者持续增加,冠心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且发病逐渐呈现年轻化。说起来,心脏康复理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经历了否定、质疑、不得不接受和普遍认可的复杂过程。不过,实践表明,心脏康复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众多分析显示,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可使冠心病患者病死率下降8%~37%、心源性病死率下降7%~38%、猝死率降低37%。同时,心脏康复还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回归社会,提高其生活质量。此外,心脏康复可明显减少患者反复住院,减少不必要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别是减少并非必需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效地减少了医疗费用。然而,在我国,心脏康复还是个几乎缺失的环节,‘病前不防、病后不管、得了心肌梗死救治不太晚’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国家的医疗资源大都放在医疗的终末期,放在成本最高、最先进的技术上面,医疗资源布局非常不合理。”
“到底哪些心血管疾病患者适合接受心脏康复治疗呢?”记者替广大患者进一步咨询。郑海军告诉记者:“各类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均可接受心脏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支架植入术后、心脏搭桥术后,还包括高血压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单纯性肥胖以及运动能力下降的患者,也非常适宜接受心脏康复治疗。”
“您刚才提到运动这个概念,我想问一下,心脏病患者适合运动吗?”记者追问。郑海军耐心地解释:“大多数人都知道适当运动有益健康,但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而言,人们还是普遍认为,必须卧床休息和减少活动,以尽快恢复。这种传统观念在患者及其亲朋好友甚至医生中已经普及,以致患者稍一活动就会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心脏病患者也可以进行适当锻炼。不过,如何达到适当的程度大有学问。适当运动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有适当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持续时间等。这些内容,心脏康复医生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心肺运动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肌力测试、平衡性测定等精确测定,来开出相应的‘运动处方’,为患者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运动治疗方案,最大程度确保患者的运动治疗效果和运动安全,从而充分获得运动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