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剑
1月15日,解放区健康产业园区后庄村村民张九学在自家翻修一新的房子前笑逐颜开,他对记者说:“俺家住房老旧龟裂,漏水严重,但没钱修。去年园区将俺家确定为扶贫户,补贴危房改造资金15000元,俺终于翻修了老屋,今年能过个好年了。”张九学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反映出该园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按照现行农民人均收入2855元贫困线和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标准,截至2016年年底,该园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该园区集中了解放区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格外关注脱贫攻坚工作,使园区领导班子成员倍感压力。该园区迎难而上,在扶贫对象识别工作中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从住房、家具、劳动力数量及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上学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考查扶贫对象,通过“四议两公开”民主评议,评出初选名单,上报解放区农林水利局审核,最终确定3个村8户共33人为本次精准扶贫对象。
8户贫困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33人中残疾人多、重病患者多,有21人享受低保补贴;张九学家7口人,5口人有智力残疾;67岁的陈同德与有精神残疾的儿子陈小根相依为命……该园区对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档管理,把各户的住房照片、残疾证、大项支出票据等复印留存归档,确保帮扶帮到点子上。去年11月,园区派人、派车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刘建忠家销售玉米1380公斤、白菜360公斤、萝卜300公斤,使刘家增收3220元。去年12月,园区帮陈小根争取国家彩票公积金项目,办理了免费服药手续。
该园区领导深知,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需要借助民政、住建、教育、人社、财政、残联等部门的力量,才能把扶贫的事情办好办实。为此,园区与解放区民政局结合,将贫困户中享受低保补贴人员的补贴标准全部提至最高等级的每人每月280元;与解放区住建局结合,将张九学、韩献忠、李德义等5户纳入2016年危房改造计划,除张九学外,其余4户分别补贴改造资金5000元,目前各户危房改造均已完成。
日前,记者在灵泉陂村见到村民韩云龙,他正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去市特殊教育学校接孙子。听说记者采访,他跳下车对记者说:“精准扶贫政策真是好,要不是政府扶贫,我孙子根本上不了学。”据该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韩云龙家5口人,他的儿子、儿媳妇、孙子都有智力残疾,他的孙子韩翔宇今年15岁,未就学。该园区不仅与解放区教育局结合,于去年9月帮助韩翔宇进入市特殊教育学校免费上学,每周接送一次,还组织机关干部捐资,为韩云龙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方便他每周接送孙子上下学。
该园区积极开展“扶贫日”募捐等公益活动,呼吁全社会向贫困户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各类慈善力量通过捐款捐物、慈善义演等方式向贫困群众献爱心。去年12月7日,解放区政协举行精准扶贫捐赠仪式,向该园区8户贫困户捐款61150元。
该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园区里8户贫困户虽已全部实现脱贫,但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仍存在返贫风险。“下一步,我们要想办法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组织残疾人参加十字绣等技能培训,使残疾人有一技之长;利用扶贫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想方设法增加贫困户收入。总之,不能让一个人在小康路上掉队。”这位负责人说。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