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怀川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工匠精神写传奇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7 年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匠精神写传奇
——记全国节俭养德先进个人、焦煤集团九里山矿修旧利废班班长刘金玉
作者:本报记者 陈作华 马允安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刘金玉正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井下前期抽放瓦斯的简易封孔器。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核心提示

  一名普通煤矿工人,28年如一日投身在修旧利废、技术革新的岗位上。2009年以来,他累计为矿山节约资金5300多万元,实现技术创新54项,其中19项被焦煤集团评为“创新优秀奖”,4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仅2016年,他通过修旧利废减少矿井新材料投入就达1200余万元……

  有人把他称作矿山“老抠儿”,有人把他叫作“创新达人”,有人把他誉为“节约大王”……他就是焦煤集团九里山矿供应科修旧利废班班长刘金玉。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位全国节俭养德先进个人,看他如何通过节约与创新,把废料变成“玉”和“金”。

  节约的种子是这样播下的

  什么是修旧利废?什么是增收节支?什么叫敬业奉献?什么叫技术创新?

  走近刘金玉,你就会实实在在地看到,废钢管、废钢缆、废角铁魔术般变成了有用的物料、好用的工具、新型的设备,其中某些通过创新完成的矿用设备,市场售价高达数万元。走近刘金玉,你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到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去年,刘金玉带领修旧利废班完成废旧设备修复改造500多件,减少矿井新材料投入1200余万元,有2项技术创新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一名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矿工,是如何成为“创新达人”呢?

  “节约的习惯是我从小养成的。”刘金玉说,他老家在安阳滑县农村,父亲当年一路逃荒来到焦作。他姊妹6个,靠父亲每月4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饥一顿、饱一顿。“怎么才能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刚满10岁的刘金玉一直想这事儿。

  刘金玉儿时住的地方每月有两次集会。每到夏季,集会上的瓜摊很多,人们吃了西瓜就把瓜子随口吐掉,而那些西瓜子就成了刘金玉眼里的宝,他经常带弟弟妹妹去集市上捡西瓜子,一晌午就能捡满满一盆。一个暑假下来,他们能捡50多公斤瓜子。刘金玉把这些瓜子洗净晒干,存放到冬天,以每公斤0.4元的价格卖给商贩,就能挣几十元钱。这些钱除了能为弟弟妹妹缴学杂费外,每个人还能再添一件新衣服。

  因为家里穷,他早早就规划了自己的人生,那就是要靠技术养活自己。高中二年级实行文理分科,他报了理科班。为学好功课,他节衣缩食,买了许多参考书,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为他开展技术创新打下了重要基础。

  1981年,他通过招工成为九里山矿一名井下掘进工。几年后,他调到该矿供应科工钢修理车间,主要从事加工、维修井下支护材料工作。

  责任的大树是这样成长的

  “节约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财富、一种责任,节约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刘金玉说。在经历了煤炭行业几次市场波动后,节约意识更是变成了他的一种责任和行动。

  上世纪末,中国煤炭行业步入前所未有的低谷,矿上的煤炭严重积压,经济效益下滑,矿工生活也受到影响。

  如何为企业分忧?他想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从井下运上来的各种废旧材料,都被当作废铜烂铁卖掉。一件物品当废品卖不值钱,但矿上再买新的替代品,就需要花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钱。刘金玉决定试试,看能不能把这些废品重新修理利用起来。

  从此,刘金玉每天推着平板车来到矿车升井处,把道钉、螺丝、螺母、管卡、角铁等从废物堆里找出来,拉到修理车间,经过处理后,有的可以直接利用,有的作为配件被用到其他设备上。

  2009年年初,因刘金玉修旧利废成效显著,供应科工钢修理车间的名称也改为修旧利废班。从此以后,刘金玉把捡拾废旧材料当作一项日常工作,每个月捡到的废料都在1.5吨以上。日积月累,他捡的废料堆成了小山,难以计数的废物“起死回生”。

  隔膜泵是井下常用的设备,损坏率高。坏掉的隔膜泵在修旧利废班的空地上堆成一座小山。厂家技术人员说,这泵本来就是一次性的,没有修复利用的可能性。

  经过无数次试验,刘金玉发现问题出在密封圈上。密封圈虽小,但厂家不提供备件。为了得到密封圈,刘金玉就到市区矿用设备商店一家一家地找,最终在一家五金店找到了合适的替代品,达到了和原装密封圈一样的效果。而这样的密封圈才几毛钱一个,却能“拯救”一台泵,为矿上节省几千元。此后,刘金玉和同事们一起先后修复废旧隔膜泵近300台,仅此一项就为矿上节约资金数百万元。

  近年来,刘金玉把修旧利废的范围逐渐扩大到钻杆、锚杆、风煤钻等机器设备,修理种类几乎包括所有井下设备。

  工匠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只用“节约”二字概括刘金玉,是很不全面的。

  如果把勤俭节约比作“玉”,把技术创新比作“金”,那么,对刘金玉的概括就恰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一种“金镶玉”的组合体。而促使“金”和“玉”结合的元素,就是他的敬业与奉献精神。所以,九里山矿把刘金玉的精神概括为敬业、奉献、节约、创新。

  敬业与奉献,在刘金玉身上体现为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推动他不断开拓创新之路。

  2011年以前,九里山矿存放了大量的废旧锚杆。为修复利用这些废旧锚杆,矿上购买了一台锚杆拉直机,但刘金玉发现,经过机器拉直的锚杆强度达不到要求,在井下无法使用,而机器也经常损坏。为此,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满脑子都在思考如何对其进行改良。

  刘金玉决心自行研制所需的机器。他自己绘图纸,从废料堆里找出槽钢、工字钢、液压缸等,动手组装了一种多功能液压机。几十天过后,一台“矿用综合液压修复机”出现在工棚里。使用效果表明,锚杆、W型钢带、轴承、U型卡等废旧材料都能在这台设备上进行修复,实现了一机多用。2015年,这台机器获国家发明专利。

  近年来,锚索钻机在井下大量使

  用。这种钻机主要用于支护打孔,使用频率高,损坏得也快。“一台130型锚索钻机进口价是3万多元,国产的也要1.4万元至1.9万元。这么贵的机器用坏就扔掉,太可惜了!”刘金玉说。

  2014年国庆节假期,刘金玉加班研究,终于摸索出了这种钻机的修复技术。从此,矿上几乎不再购买新钻机了。供应商感到奇怪,专门来到矿上一探究竟。当他看到刘金玉让一台台钻机“死而复生”后,无奈得叹了口气。

  掌握了钻机的修复技术,刘金玉还不满足:这种钻机工作时噪声大,会影响工人的听力。刘金玉要对机器进行降噪改造。

  当年春节,刘金玉没有在家过年,一心琢磨怎么为钻机降噪。一天早上,当孩子骑摩托车来给他送饭时,他忽然想起以前曾焊接过摩托车上的消音器,效果还不错。能不能以此仿造一个锚索钻机消音器?说干就干,设计、画图、备料、焊接,刘金玉在工棚里忙活了几天,一台分体式消音器诞生了。他把消音器连到钻机上一试,降噪效果确实有,但体积过大,操作不便。

  改进、再改进,他经过反复试验,使消音器的体积缩小了,重量也从30多公斤减少至3公斤,降噪效果更好了,操作也更方便了。

  由此,锚索钻机“一体式消音器”研制成功,并填补了国内市场上没有一体消音装置的空白。而这种消音器完全是利用废旧材料加工而成的,没有花矿上一分钱。之后,九里山矿出台规定,凡没有安装消声器的钻机不得下井。

  “技术革新,不是为了名和利,完全是为了服务井下生产。我只希望为工友减轻劳动强度、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刘金玉说。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