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记者走访发现,春节期间,人们在饮食上不再追求“年年有余”,而追求“丰俭由己”;人们喜欢现吃现买而很少囤菜,饭菜更加讲究健康和营养搭配,做一顿健康的年夜饭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共识。这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变化:随着春节肉菜品种越来越丰富、网购越来越便利,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增强,年夜饭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考量。
从总要留下一点东西,到追求健康与营养搭配;从不再杀猪囤积食品,到自购菜品做一顿丰盛而个性化的年夜饭;从朋友相聚时的大吃大喝,到彼此之间充分尊重意愿,以茶代酒,文明联欢……这些变化成了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感叹年味不足者大多属于年龄比较大的人,他们大多经历了生活比较艰苦,难以吃饱肚子的时代,对食物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性,因而吃喝也就成了过年最大的奢求。这是一种门槛很低、成本也极低的幸福,因为太容易满足,也就很容易过得津津有味。
在一个吃什么食物都特别有味的年代,过年的幸福感是一种难言的体会。这种精神层面的享受,主要源于食物的充分供给。现在回过头看,所谓的年味,其实就是大家在一起有了更多吃喝的机会。大人与孩子,一顿年夜饭可以吃上几个小时,遇到串门的好酒者,还可以从中午吃到晚上,一直到春节联欢晚会结束。不过现在,营养过剩的肚子对食物已十分挑剔,从吃饱吃好到吃出营养和健康,过节的方式必然会随着观念的转变而悄然变化。
其实,所谓的传统更多强调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固守。过节的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也没有绝对的形式限制。今天过节的方式较之于过去,其实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的进步过程本身就是“去粗取精”的演变,那些农耕时代的仪式与风俗必然被淘汰出局,并被新的形式与载体替代。
很多人发现,之前内容简单、仪式复杂的过节方式,已被新形式替代。从足不出户到行程万里,从邻里互访到跨国越洋,从你来我往穷尽热闹到追求心灵的安宁而独自相处……每个人面临的都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节日,大家对“年味不浓”的感叹,其实只是怀旧心态下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对此,你可能发生心态上的变化,甚至变得苦恼而恐惧。如果没有平和的心态,就会把过年视为“年关”,这是我们莫大的精神悲哀,也是当前亟须抛弃的社会思潮。因而,我们重新审视“如何过年”这个命题之前,更应该反思“为何过年”。
春节,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主题,全家团圆是春节永恒不变的主题。无论社会怎么发展,这一主题始终不会改变,“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抛弃一切功利的想法,摆脱一切形式的束缚,让心灵和思想回归本源,我们的心灵才会找到归宿,节日才会过得愉快。
(摘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