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谓过了一个低碳环保年。”春节期间,不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变化,成为许多市民谈论的话题。
家住山阳区群英新村的宁先生说:“今年春节既节省钱,又响应市政府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一举两得,我感到很欣慰。”
家住市统建56号楼的王女士说:“每年一到除夕我就发愁,在新旧交替之时,楼道里的鞭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一来我身体不好难以承受,像害了一场病似的;二来烟雾难以一下子从天窗出去,绕来绕去又从门缝钻进屋里,只好把窗户都打开,半个小时烟雾才能跑净。今年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觉得非常好,这个年我家过得很舒心。”
农历正月初二,记者在市解放路采访两位环卫工人。他们说,由于今年没有鞭炮纸屑,工作量小多了,卫生环境好多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在我国源远流长,这种习俗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传统农业社会,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避邪、行好运的心愿,大家乐得燃放鞭炮、图个喜庆吉利。但在现代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居住人口密度大,燃放烟花爆竹容易引发火灾等突发事故。短期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会加剧空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环境能更干净一点、假期能更安静一些。
“燃放烟花爆竹是我们的一项传统习俗。特别是逢年过节,人们都习惯于通过燃放烟花爆竹来表达情感。然而,绚烂的光彩、震天的响声之后,却带来很多负面效应。燃放烟花爆竹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制造出大量的垃圾、噪声、有害气体等,损害呼吸系统、短时耳鸣、影响休息,甚至发生炸伤眼部、手部等人身伤害事故,引发火灾造成财物损失,同时还增加环卫工人的负担,清扫时间更长,甚至被未燃尽的烟花爆竹炸伤。在近几年雾霾肆虐的冬季,尤其是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可瞬时让城市空气污染‘爆表’。”市民姬智说。
放鞭炮虽有年味儿,但集中燃放确实对环境有影响,传统习俗也应该与时俱进。如今,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燃放烟花爆竹对公众健康、公共安全和城市环境带来的危害。移风易俗,不燃放烟花爆竹,许多市民春节选择了庆典音乐、电子爆竹、鲜花绿植等更安全、更健康的表达方式,营造欢乐氛围。此举既有利于身心健康、保障人身安全,又可以为他人、为城市减负。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文化传统的延续,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照抄。对辞旧迎新、人情交融等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是不是用燃放烟花爆竹这种外在的形态来表现,并不是最重要的。现在,很多人选择外出旅游、用微信拜年等方式欢度新春佳节。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就是要以最贴近时代的方式,给它留下生存空间;就是要用文化创新让传统民俗文化转型,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刘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