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导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播种绿色新希望
示范区林业生态建设探新路
群众健身过春节
图片新闻
宁郭镇:农民畅享文化大餐
阳庙镇:民俗文化深入人心
医院里的春节故事
文化惠民润心田
一切为了百姓平安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2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惠民润心田
——示范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纪实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示范区怀梆老艺人在排练节目。 台静刚 摄
 
   

  本报记者 郭树勋

  慷慨激昂、粗犷奔放的怀庆梆子腔调,四灵之首、百鸟之尊的龙凤灯舞,对戏源头、庙宇社火的麻村背桩,气势宏大、震撼人心的高村盘鼓……今年春节的示范区,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而风云激荡、古韵留香的寨卜昌村更成为游人如织的景点。

  春节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是示范区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集中体现。近年来,示范区通过完善文化设施、强化文化服务、打造文化品牌等一系列措施,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亮点纷呈:农村书屋将文化送到农民家门口;社区和街道文化活动提升了城镇化水平,浸润了人们的心灵;怀庆梆子、寨卜昌村等成为文化品牌广为传播……示范区正在逐步构建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服务一流、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文化设施:

  星罗棋布,覆盖城乡

  近年来,示范区按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原则,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构建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数次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等进行批示和研究。为加快文化设施建设,该区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把“强基础、建网络、抓完善”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为尽快完善区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三级网络,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已经作出决策,一是依托该区生态公园,建设2000余平方米的区文化馆,目前该项目已经基本完工,即将启动室内装修的设计施工工作;二是依托韩公教育园区建设区图书馆,目前施工图设计工作已经完成,根据工程进度,今年年底有望完成项目建设。区文化馆和图书馆投入使用后,该区的文化事业将得到极大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将实现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示范区全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陆续在6个乡镇(街道)精选6个试点村(苏家作乡苏家作村、杨庙镇阳邑村、文昌街道孙村、宁郭镇邱庄村、文苑街道史平陵村、李万街道北李万村),并为试点村筹集了一期16万元的建设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组织观摩、互评互比的方式进行发放。目前,6个试点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正在全力推进。

  如今,示范区设施齐全、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在城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一座座精美的建筑成为市民的文化活动场所;在农村,文化站、灯光球场、室外健身中心,一个个文体场所成为农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文化服务:

  探索创新,普惠大众

  在文化服务中,示范区探索创新,强力推进“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

  在推进“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中,示范区坚持以“有声势、有组织、有场所、有产品”为目标,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为抓手,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平台为依托,积极谋划、主动作为,确保“百姓文化超市”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结合工作实际,该区在社会事业局设立“百姓文化超市”服务联络台,安排专人具体负责区域网络的管理、更新和日常维护,目前已初步完成资源的整合上传工作;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中心设立服务联络点,明确专职管理员。目前,所有服务联络点的办公场所和专职管理人员均已确定。

  同时,示范区注重宣传效果,发挥新闻媒体优势,加大“百姓文化超市”的宣传推广力度。一是抓住机会大力宣传,去年年初的全区春节文化活动主会场大背景,就有“百姓文化超市”的标识,去年4月份的示范区全民健身运动会主会场背景上,也出现了“百姓文化超市”标识;二是在村公示栏、主要街道及人流量大的场所,张贴“百姓文化超市”宣传标语和微信平台二维码,目前共发布宣传标语200多条,印发宣传页2000份;三是让群众亲身体验“百姓文化超市”,开展“你点单、我服务”活动,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中心作为主阵地,让培训、演出、电影放映、图书阅览等多项服务走近群众,让群众感受到“服务在身边,快捷又方便”这一服务理念。

  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示范区去年共开展广场舞、太极拳等群众文化培训活动30多场,目前全区有广场舞队伍100多支、太极拳习练队伍20多支,戏迷活动点30多个。

  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体现特色

  “卖房当地,要看怀梆戏”,“担蒜卖姜,要看老怀梆”,每年示范区各村的庙会上最吸引人的就是怀梆戏。怀庆府的方言口语、浓郁的地方言语特色,怀梆那粗犷奔放、豪迈激越的唱腔和伴奏,划过天空,穿越古今,撼人心魄。

  然而,作为河南省古老稀有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怀梆曾经一度衰落。示范区为此专门组织人员进行挖掘,通过“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组织南张怀梆老艺人手把手地教导培养新人,如今怀梆重新在示范区焕发青春、得以传承。

  苏家作龙凤灯舞形成于清道光六年,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苏家作龙凤灯舞形态逼真,表演动作讲究惊、险、奇、绝、美,将龙与凤的动静神态演绎得淋漓尽致。记者近日在苏家作乡看到,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打击乐,苏家作龙凤灯舞表演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苏家作龙凤灯舞如此红火,得益于示范区及苏家作乡的大力支持。通过投入资金、引进人才、成立专门团队等,使苏家作龙凤灯舞在人们手中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将龙灯舞和凤灯舞推向了新的高度。

  背桩作为庙会社火的民间艺术,每当身强力壮的彪形大汉身负背桩出现,桩上站着伶俐俊俏的孩童,一起演绎传统曲目,总能引活全场气氛,博得阵阵叫好声。这种背桩文化的传承,得益于示范区近年来的推广和挖掘。为此,示范区专门把麻村背桩作为品牌文化进行打造,让根植于民的麻村背桩艺术传承不息。

  寨卜昌村古民居有3000年历史,通过近年来的维修、保护,如今正在焕发生机。走进寨卜昌村,造型大同小异的古建筑尽收眼中,村中现存传统民居130余座、400余间,其中重点保护民居90座、335间,建筑年代从清康熙至光绪年间跨越200多年。整体建筑是一进二封闭式四合院落,形式大同小异,但各有千秋。这里的古民居建筑,用料讲究、造型美观,绘画、木雕、石刻精湛细腻,并且将北方的四合院与南方的楼阁式建筑融为一体,具有中原地区明显的建筑特色,是河南省民居中保存量大、建筑形式独特、质量上乘的民居。

  如今在示范区,怀梆调的激昂、龙凤灯的璀璨、盘鼓的雄壮、背桩戏的独特,就如寨卜昌文化一样,虽经历万千,有起有落,但始终根植在怀川大地的深厚底蕴中,展现着人们最质朴的文化需要和追求,更成为示范区的文化品牌,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