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他在国内外率先引用世界最先进的隧道工程理念“新奥法”,开拓了铁路隧道复合式衬砌新型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快速安全施工方法,并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最长电力牵引大瑶山铁路隧道首次应用成功,由此创写我国百年隧道建设新篇章;他主持发明了“浅埋暗挖法”修建城市地铁及车站施工配套技术,为城市地铁建设及地下工程开辟了一条新路;他主持了国内多条山岭隧道、海底、江河水下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他就是从我市温县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位“时代丰碑”焦作英模人物、我国桥隧领域的“执牛耳者”,探寻他在科技报国路上留下的人生足迹。
“地下工作者”的人生高度
走路步子快,说话很直率,衣着很简朴,年已78岁的王梦恕院士,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奔波在施工一线的普通工程师。
然而,他是获得首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成就奖的我国桥隧领域“执牛耳者”。他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多项开拓性贡献,深深镌刻在大山之中、江海之下。
数十年来,王梦恕始终以“地下工作”为业,历任铁道部(现铁路总公司)隧道工程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科研所结构室主任、科技开发处总工等职,现任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隧道及岩土研究所所长、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
且先不说他在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仅从他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和所获荣誉方面,便可对其达到的事业与人生高度窥见一斑。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二等奖6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
1990年被评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获首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1998年获“詹天佑大奖”;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9年被人事部(现人社部)授予“科技专业技术人才”一等功……
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连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这种双重身份的代表和委员在我国极为少见。之后,他又连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而今,王梦恕还兼任北京、南京、厦门等城市地下工程专业顾问,被西南交大、山东大学、同济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等12所大学聘请为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他还担任4个学会的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河南省政府参事等职,兼任国际水下隧道学会理事长。
“他一生命运跌宕坎坷。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更是充满艰辛,尤其是在对地下工程学的研究中,多少成果
都是用鲜血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正是生活的磨难、岁月的洗礼,成就了他今日在中国地下工程学界的地位。”2007年,在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王梦恕人物传记《志在穿越》序言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施仲衡这样写道。
少年坎坷多磨难
当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执牛耳者”,却有一个凄苦的童年。
王梦恕1938年生于温县安乐寨村一个大户人家。他还在咿呀学语时,家乡闹起了蝗灾,地里颗粒无收。紧接着,日寇的铁蹄踏进中原。天灾与战乱,逼得母亲带着5个孩子投奔在铁路上工作的父亲,开始了在铁路沿线流浪的日子。颠沛流离、饥寒交迫之中,大姐得了脊椎炎,十几岁时就直不起腰来。二姐得了肺病,因无钱医治,16岁就离开了人世。
两个姐姐病残及死亡,对母亲打击很大。母亲在悲困交加中得了精神病。精神失常的母亲经常受人欺负,有时候满头是血回到家里。生活动荡、受人欺辱,摧残着王梦恕幼小的心灵,他渐渐形成仇恨心理,随身带着用大铁钉砸成的匕首,随时准备打架,教训欺负母亲的恶人。他一度想到峨眉山学功夫,做打抱不平的侠客。在这种不良心理和精神因素影响下,他上到初中时还在夜里尿床。
“不幸中,我遇到了几位很好的老师,是他们引导我走出迷途,步入新的人生。”王梦恕说,一位初中老师知道他因精神压抑而尿床,除了开导他外,每天晚上查宿舍时还伸手摸摸他的被窝,看看湿不湿。然而,一年寒假过后,王梦恕回到学校时没再见到这位老师。一打听,老师已经去世。“我想念这位老师,就打听着来到老师的坟前。一个比我大一点儿的女孩也在坟前烧纸,她问我是不是叫王梦恕,说她父亲在临死前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原来她是老师的女儿。”王梦恕回忆说。
“老师临终前还记挂着我,他对我不放心啊。”王梦恕有些哽咽,“老师在信里说,我如果不改变叛逆心理,将来会走上犯罪道路,成为社会的敌人。他劝我转变思想,学好知识,靠知识自强自立,用科学报效国家。”
老师的这封信让他转变了人生轨道。“老师的话警醒了我。我不再打架了,转而开始发奋读书。”王梦恕说。
初中毕业后,为早点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王梦恕就读于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大型建筑专业。学习中,詹天佑、茅以升等老一辈铁路工程师技术报国的事迹潜移默化影响并感召着他,他萌生了“科技报国”的志向,决意继续求学,希望将来投身铁路建设为国效力。
1957年,王梦恕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桥隧系,就读隧道及地下铁道专业。
走上科技报国路
当时,唐山铁道学院是中国铁路工程和铁路管理的最高学府。该院的桥梁专业很有名气,而相比之下,隧道专业很受冷落,因为选择这一行就意味着要常年奔波在深山野外,干得再好也只能在山的两头看到两个涧门,既没有形象美也缺少知名度。
王梦恕反复思考,感到隧道和地下工程是我国刚刚发展起来的学科,这方面的技术理论、施工水平都落后于国外30年至50年。落后才需要追赶,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选择。于是,他毅然走进了这个“冷门”专业。完成本科学业后,他又考取了研究生,攻读地下工程结构和施工专业。
读研期间,他遇到了另一位恩
师——导师高渠清教授。“那时正值国家经济极端困难,生活供应严重匮乏,老师怕我营养不良,每周日都把我叫到他家里,跟他一起分享国家分配给教授的营养品。老师还担心我步行太累,把家中唯一的自行车借给我骑。”王梦恕说。
“更重要的是,老师教我如何做人。他教育我要热爱祖国、热爱所学专业;要艰苦朴素、淡泊名利,学会团结周围同志。”王梦恕说,老师的关爱和教导,如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他的人生之路。
1964年,王梦恕面临毕业分配,同时也面临着人生第二次抉择。上世纪60年代大学生很少,研究生更是稀缺。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研究生,组织上决定让王梦恕留校任教。然而,幽雅舒适的校园,整洁漂亮的楼房,铺满鲜花的前程,都没能留住王梦恕,他渴望用所学知识投身到共和国的火热建设之中。
1965年,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工程——北京地铁一号线开始建设,王梦恕来到地铁建设一线。初出茅庐的王梦恕为工程建设大胆建言献策,他用所学知识纠正了隧道内净空确定未考虑施工贯通误差的重大设计失误,并完成了每平方米承受1700磅穿甲弹和爆破弹的承载设计,创新了钢管钢筋混凝土拉压柱的新型结构的设计、试验和应用。他吃住在试验段现场,做了大量示范工程,为全线开工创造了条件。
正当他踌躇满志、发奋工作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王梦恕被批判为走“白专道路”的人。1970年,他戴着“臭老九”帽子调往成都铁路局峨眉内燃机务段。他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技术革新。6年后,峨眉内燃机务段被铁道部评为全国第一个“内燃机车优秀样板机务段”,他也被评为有贡献的先进个人。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让王梦恕重新焕发青春。不久,铁道部在洛阳成立“4501”(第四个“五年计划”第一项重大工程)工程指挥部。已调入成都铁路局科研所并晋升为工程师的王梦恕接到前往指挥部的调令后,立刻放弃繁华都市,来到位于偏远山区正在筹建中的工程指挥部(后改名为铁道部隧道工程局),投身到为黄河水下隧道建设组建科研所的工作中。
欢迎提供采访线索
《怀川人物》栏目记者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0391)8797351
手机:1393816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