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龙卿 赵 娟
“作为一门艺术,摄影更应贴近群众。好的摄影作品自己会说话!”这是陈太刚对摄影艺术的理解,也是对优秀摄影作品的最高评价。
陈太刚是市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会长,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在从事摄影工作的45年里,他用手中的相机掠取了无数的精彩瞬间,用一颗发现美的心,把手中的相机“玩”出了精彩。他是伯乐,举办了几十期摄影培训班,培养了刘长春、于建华等一批在国内摄影界有一定影响的摄影家。他是策展人,策划组织了无数次的摄影展,每年年初在市东方红广场举办的迎新春摄影展,都推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是创新者,把摄影与诗歌、音乐等进行有机地结合,拓展了摄影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
陈太刚出身于焦作市一个普通家庭。1970年,15岁的他成为东方红国营照相馆的一名学徒。一年后,他穿上军装,走进军营,凭借会摄影的特长在部队做宣传工作。十几岁的年龄,青春洋溢、干劲十足,下基层、拍照片、写稿子,在这种高强度工作的历练下,陈太刚迅速成长。很快,他在部队举办了一次学雷锋图片展。这次图片展的成功举办极大地增强了他学习摄影的信心。
从部队退役后,陈太刚重新回到东方红国营照相馆工作,并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文化知识。1982年,陈太刚被调入市群众艺术馆(后更名为市文化馆)从事摄影工作。
市文化馆里会聚了一批书法、舞蹈、音乐、戏曲、摄影等各领域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在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加之与影友经常外出采风,陈太刚对摄影艺术的理解逐渐深刻。
为了更好推动焦作市的群众摄影艺术创作工作,陈太刚发起成立了焦作市艺术摄影学会,任会长20多年。多年来,他带领学会的摄影爱好者举办了焦作——大庆两地摄影交流展、新世纪长卷摄影展、迎新春摄影展等各种展览。一次,在河南理工大学办完展览后,在收拾作品的间隙,一位教师走到陈太刚面前说:“你不认识我,但是我知道你。你每年都会在学校广场举办摄影展,我每次都参加,你的展览为我们全体师生送上了一道文化大餐。”教师的话是对陈太刚工作的肯定。
上世纪90年代末,忽如一夜春风来,电子产品风靡市场。陈太刚手中的“老朋友”也由之前的胶卷相机换成了数码相机。照相设备的进步,使得拍照变得越发简单,摄影从一门小众艺术逐渐发展成一种大众爱好。
时代的变迁使陈太刚对摄影有了新的想法,他想,摄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要是能与诗歌、舞蹈、书画等其他元素结合,会产生什么效果?于是,一场摄影与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展在河南理工大学成功举办。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陈太刚逐渐接受了“拼装起来的集合主义”理论,并尝试用电脑技术将表达主题的各种元素进行拼装,令摄影创作发生质变。为了让更多人接触到这种新的影像表达方式,2016年5月,陈太刚举办了“元·非相”个人作品展。一个相机、一个虚幻的人脑、一个蒙着红盖头的新娘,几个看似毫无联系的元素同时出现在陈太刚的作品中,犹如一次现实与虚构的对话、一种现代与古典的碰撞。
“这幅作品表达了我对摄影艺术的理解。摄影是一种文化,是多年文化积淀形成的审美表达,是心、脑、相机三者结合的产物,作品中虚构的人脑、新娘背后的相机这两个元素代表了摄影作品构思和拍摄的过程,而蒙着盖头的新娘则是作品本身,美好而又充满神秘感。”陈太刚说。
如今,陈太刚已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依然坚持在摄影道路上探索。前不久,他又策划参与了魏跃华的“光影·旅动”个人摄影展。他说:“在摄影天地中,我愿意做一株小草,绿了春天、回归大地,化作春泥、滋养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