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穷得买不起电脑,如今靠电脑营销脱贫,变化真是大啊。”这是去年4月份《人民日报》刊登的信阳市光山县电商发展的真实写照。
光山县是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光山县在探索“电商+扶贫”的过程中,立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电商生态体系,积累了相关经验,取得初步成效,其模式值得学习推广。
选准扶贫产业发展羽绒电商
光山县是全国著名的羽绒材料集散地、羽绒服装加工基地、羽绒制品销售中心。羽绒产业是光山县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10万充绒大军遍布全国各地。
就羽绒产业,该县专门成立了网销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网货产品开发专项资金,每年开发羽绒服装100款以上、农副产品10款以上、工艺品3款以上,并对工业品上线实施奖补,建立了加工基地、种植基地、养殖基地,确保网销货源产品丰富、货品充足。
该县还充分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借船出海,同时开发自己的平台,形成区域特点,开发了光绒网(光山羽绒网)平台,将线下订制户1.2万户、经营商户460户、羽绒服装生产企业56家“搬”到网上,开展线上交易。此外,该县还组织专业团队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已将光山羽绒服卖到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实现了“卖全球”和“一季卖变四季卖”,使贫困人口脱贫的渠道更宽广。
记者点评:
推动传统产业向电子商务链条转化是解决产业集群诸多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光山羽绒服走的是中低端市场,靠性价比高取胜。每件衣服的价格平均不超过200元,成本在100元左右,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以销定产,减少了库存,7天的账期,也减少了资金的占用量,使当地本已市场萎缩的羽绒产业,借着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羽绒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就业,也带动了脱贫。
推动转型升级创造自主品牌
在发展电商扶贫的过程中,该县始终把开发网络产品、丰富网销货源作为电商扶贫的核心来抓,着力开发和打造全国县域电商品牌。
随着人们对网购的热衷、对品牌的追求不断升温,现场订制羽绒服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该县敏锐意识到,必须推动羽绒服装转型升级,走“互联网+传统产业”的新型路子,在外地接单,在光山生产,即“前店后厂”模式。2015年9月,该县开始探索实践建立全县统一的羽绒服装网络订制平台,统一形象、统一标准、统一材料供应、统一售后服务,统一使用“光山羽绒”商标,推动全县1.2万家充绒户的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羽绒产业+互联网=脱贫致富”的目标。目前,全县原有现场订制户中的20%左右已成功实现转型。该县提出目标,至2018年底,推动3000家“光山羽绒服装订制连锁加盟店”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解决贫困人口就业6000人以上。
记者点评:
县域传统产业集群多处于价值链低端,小而散、全而不强,受制于民工荒、创新难、融资难和营销难等多重困难。光山羽绒产业集群中多为中小企业,企业集中度低,比较适合依托外部平台提升适应能力,实现转型升级。当地政府目前开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但同时也注重发挥大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所以说,电商消贫不仅要“授人以渔”,更要注重“营造渔场”,培育电商生态、促进产业升级,最终达到扶贫消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