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心中的元宵节
元宵诗会
走亲戚
公 告
故乡元宵夜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7 年2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元宵夜

作者: □福 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我那偏远的故乡,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候,当数元宵夜了。热闹不是鞭炮轰鸣,也不是筵盛人沸,而是满村的灯火通明。

  傍晚时分,这热闹的场面便渐渐拉开了帷幕。每户的当家人,在堂屋进行着一系列祭祀活动,他先洗脸净手,将供桌打扫干净,点亮两边的灯盏,摆上三只香炉,最里边靠墙处放置着有三个台阶的供台,从厨房盛来三只扣碗米饭放在供台最上层,再端出三碗冒着热气的熟肉,上面都插了筷子,正对着扣碗米饭放在第二层,最下层布上三盏酒盅,倒满温热的酒,此时,满屋的米香、肉香、酒香,缭绕氤氲,节日气氛一下子浓了起来。然后,燃香、烧黄表纸、跪拜叩头、小声祷告,祈求一年的幸福平安。当他礼毕站起时,候在门外的人立即点燃鞭炮,顿时一阵噼里啪啦,轰响震天。

  然后,家里派人带上香、黄表纸、鞭炮、蜡烛、纸扎的灯笼裤等,去祖坟。到达后,首先在每个坟头插上三根或四根细棍儿,套上纸扎的灯笼裤,将蜡烛在里面插紧,然后焚香、烧纸、跪拜、放炮,最后把灯笼里的蜡烛一一点燃,打道回府,身后留下一片光亮。

  回到家中,还要在厨房、桌脚、床腿、门墩、墙洞、牛棚、猪圈、鸡舍等犄角旮旯儿处点着蜡烛,就连茅厕也要点亮,当地把这种仪式叫“送亮”。有人想预测一年的雨水分布情况,别出心裁地在供桌边放上一排12根蜡烛,从右往左对应一年12个月,如果有闰月,再添加一根,同时点亮,观察每根蜡烛燃烧的快慢进度,快者预示雨水多,慢者则预示干旱。供桌一般是木质的,害怕蜡烛燃尽时烧了桌面,有的以硬币或铜钱为托,有的用铁条垫底。这种预测到底准与不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烘托渲染了节日的气氛。

  村边的水塘也开始热闹起来,每家每户都在木板上放置点燃的蜡烛,轻轻推入塘中,于是一塘烛光熠熠,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时,举目眺望,村前屋后,土坡洼地,到处灯光闪烁,你能说不热闹吗?

  元宵夜在祖坟上点灯笼,故乡俗称为送灯。这种习俗只在一小片区域流行沿袭,它源于何时何地,难以知晓。但是,习俗早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曾在这里生活过且有家人埋葬于此的人,无论迁居多远,都会尽可能地在元宵夜赶来送灯。如果当地有亲人或亲戚,他们就赶在天黑前到达,带着礼物和送灯的用品,既拜年串亲,又送灯祭祀,把两件事一次办了,省力、省时、省心。礼物当然可以随身带进亲戚家,但送灯的用品是万万不能带进人家的,这是忌讳,不过,可以暂时放在户外远处,只管放心,没有人会动这些东西的,待送完灯后,便在亲戚家吃饭就寝。

  送灯的人事先须计算好要送的是哪些坟,以便提前准备好有关用品。每户人家在一座坟丘上只送一个灯笼,谁家的男丁无论多少,只要分家立户,就各送各的,不能替代,所以,看某个坟头上灯笼的数量,就能知道墓中人后代的多寡、分支的繁简。当然,也有人不按这一规矩,家里的男孩多,不管是否结婚、是否成家另立炉灶,有多少个男孩就送多少个灯笼,以显示其人丁兴旺。

  故乡人最不情愿在元宵夜刮风下雨了,风吹雨淋之下,外面是难以点亮蜡烛的,送灯的仪式也只能草草收场,那灯光遍野的热闹场景就看不到了,只留下一夜遗憾。现在,这一遗憾已不复存在了,人们以塑料薄膜代替纸张,以蓄电灯泡代替蜡烛,既抗风防雨,又相对安全。

  身在异乡几十载,我一直回想故乡的元宵夜,想念那如繁星闪烁的灯光世界,灯光是安静的,但又是热闹的,充满着浓浓乡情,散发着故乡的温暖,它像游子心中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指引着回乡的路。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