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仝伟平)社区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昨日,记者从市科协了解到,今年起我市将着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工程,通过加强社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普及节约能源、生态环保、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生活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科普工作对于人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对突发事件、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五”时期,我市以提升科学生活能力为核心,实施了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广泛开展了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进社区等服务活动;以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大学为阵地,以食品安全、健康生活、应急避险、防震减灾等为重点,积极举办社区科普大讲堂、科普讲座等科普教育活动;编印发放《防震减灾知识读本》《健康小知识》等科普宣传手册,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市科协与市财政局联合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我市8个社区被财政部、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优秀科普示范社区,3个社区被省财政厅、省科协命名为河南省科普示范社区,共获奖补资金124万元;培育了一批先进科普示范社区典型,社区科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市地震局创建了山阳区松鹤园社区等一批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市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卫生进社区、健康为大家”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以医学知识科普报告、免费提供咨询诊疗、发放健康宣传资料等形式服务社区居民。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今年起,我市将着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工程:在构建社会化社区科普工作格局上下功夫,整合社区及周边科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鼓励驻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相关单位开发开放科普资源,支持和参与社区科普活动;更好地发挥社区组织和科普志愿者组织的作用,组织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科普活动,发挥党员先锋岗、工人先锋岗、青年文明岗、巾帼文明岗以及社区有影响力、号召力人士的带动作用,加强社区科学文化建设。
在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方面,今年我市将深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大力推进社区科普场所和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科普大学、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全网络科普阅览屏等阵地作用;强化社区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科普宣传功能;进一步加强街道科协、科普协会和社区科普小组等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动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各类人群各年龄层次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社区科普服务体系。
同时,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安全、健康、环保进社区以及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各类科普活动,面向“村转居”的城镇新居民开展适应城市生活的科技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帮助新居民提升自身素质,迅速融入城镇生产生活;发挥社区教育在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方面的作用,面向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儿童开展科学、安全、健康生活等宣传和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组织开展社区气象、防震减灾、电梯安全知识以及社区居民安全技能、老年人急救技能等各类应急安全教育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