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陈小新已经在山阳区环卫处厕管科维修工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了25个年头。
2014年以后,全市公厕实行全天开放。为保证山阳区的26个公厕正常运转,陈小新手机全天24小时开机,无论何时,只要单位一个电话,陈小新便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维修。厕管科维修工作十分琐碎,从更换公厕内的水龙头,到清扫公厕房顶上的落叶,无论厕所内外,只要影响公厕使用的问题,陈小新都得解决。“陈师傅平时特别忙,有几次好不容易利用周末陪家人,却被我的电话打乱了生活节奏。”山阳区环卫处厕管科科长申红卫说。
新城街道墙北村有一处公厕,由于未通自来水,房顶上安装了一个储水用的水箱,每年冬、春季节容易出现漏水现象。为确保这个水箱正常使用,陈小新经常到现场维修。水箱离地面有3~4米高,且公厕屋顶空间窄小,维修作业面甚至站不下一个人。没有维修条件,陈小新便创造条件,在自己腰上系一根绳子,让同事拽着在房檐上“走钢丝”,保证了维修工作顺利进行。
干一行,爱一行。从事厕管科维修工作以来,陈小新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专心干好每一件事。除了外出维修,陈小新经常在环卫处维修室里研究他的“宝贝”。记者走进维修室看到,水泵、PPR管件、灯泡……陈小新在维修中换下来的各种旧零件,分类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
“漏水的塑料水箱,陈师傅用胶水补一补,用铁丝加固一下,还能继续使用。公厕里坏了的阀门,陈师傅也不舍得扔,从网上买一些配件,修理一下又变废为宝了。去年,陈师傅修了100多个阀门,仅此一项就为单位节省了1000多元。”申红卫说。
“陈师傅工作起来太较真儿!”同事孙冬强说。2016年,解放东路一个未启用的公厕水管漏水。负责维修的陈小新把漏水的管子换完后按惯例检查时发现,管子接口处仍有漏水现象。
“当时已近中午,我们建议陈师傅先吃饭,下午再去维修,但他执意修完再走,最后一直忙到15时才结束工作。我当时很不理解,下午维修并不耽误工作,陈师傅咋这么倔呢?”孙冬强说,“后来,陈师傅说,有些事情放一放会影响整体工作进度,长此以往还会使自己养成一种拖拖拉拉的工作习惯,极其影响工作效率。所以,我们要对自己严格些,从每一件小事着眼,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016年7月,陈小新做了甲状腺瘤切除手术,医生建议他在家多休息几天,并嘱咐他伤口切忌沾水。忙惯了的陈小新在家闲不住,手术两天后便回到了工作岗位,当时脖子上还缠着纱布。正巧,一处公厕的水龙头坏了,自来水一直往外涌。陈小新到现场后,发现公厕水管没有总阀门,只能带水作业。于是,他顾不上脖子上的伤口,上前更换起了水龙头。当水龙头拧下来的一瞬间,大量冷水喷到了陈小新身上,脖子上的伤口也被水浸湿了。同事们担心他的伤口感染,劝他不要继续维修,下午让其他维修工再过来维修也不迟,但被他拒绝了。维修完毕,陈小新到医院处理伤口,医生对他严厉地说:“你不要命了!”
这便是陈小新,一个较真儿的厕管科维修工,25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劳动者之歌。
记者手记
记者面前的陈小新朴实无华,一身深蓝色的工作服干净整洁。采访过程中,每当问及公厕维修工作时,不善言辞的他,说得最多的几个字便是“这都没什么”。在一旁的厕管科同事听不下去了,纷纷主动站出来向记者列举陈小新的事迹。事实上,那些在他眼中毫不起眼的工作,却处处充满着动人的情节、感人的故事。
陈小新的工作环境不是公厕,就是垃圾中转站。一定有人会问:“整天和公厕打交道,闻着厕所的异味,干的活又脏又累,难道不烦吗?”
陈小新这样回答:“干了这么多年,都习惯了,现在我已经闻不出什么异味。啥工作都得有人干,既然咱干了这工作,就要干好,你说是不?”陈小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厕管科维修工是一份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工作。说它简单,是因为工作内容大多是换阀门、疏通管道之类琐碎的事情;说它不简单,是因为山阳区22座垃圾中转站、4个环卫所的维修工作都由他们负责。陈小新便是山阳区环卫处厕管科维修工中的佼佼者。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