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吐槽各地共享单车惨痛遭遇的文章在朋友圈广为转发。任意弃放、随意毁坏、覆盖诈骗二维码、人为上锁“窃为己有”等现象令人忧心。共享单车犹如一块试金石,反映出一些人社会公德和规则意识的缺失。
共享单车为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有效缓解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而且经济环保。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共享单车市场已拥有1886万用户,预计2017年年底将拥有5000万用户。共享单车,作为共享经济的缩影,创新的不只是交易方式、交易对象,更是共享的价值理念。
共享单车若想行稳致远,需要社会公德作支撑。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喜忧参半。一方面,部分使用者只顾方便自己,罔顾公德,随意丢放自行车或“窃为己有”,严重影响了共享单车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针对这种现象,也有部分公民展开“打猎”行动,自发监督、自觉纠正这些不良行为,全力维护共享单车秩序。
夯实共享的道德基石,不仅需要每个公民自觉增强规则意识,更需要用制度守住规则。从全社会角度来说,要加快诚信机制建设,对恶意乱停、滥用、损毁、盗窃单车等行为,将租车人纳入失信黑名单。从租赁自行车企业来看,要加强行业自律,完善单车管理措施,对守信者和失信者奖罚分明。
通过共享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件好事。在对待类似共享单车这样的新生事物时,期待更多人心存爱惜,严守规则,让公共文明和契约精神得以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