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村区待王街道待王村,每天都能看到一个骑自行车载着一个十来岁男孩上下班的女人。她风里来,雨里去,与男孩形影不离,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她的儿子,但是熟悉她的人都知道,那只是她的外甥,而且还是一名有言语残疾的智障儿童。
她就是赵小艳,马村区待王学校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要想了解赵小艳和她外甥阳光的故事,还得从7年前说起。
2010年,6岁的阳光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却因为智障被很多学校拒之门外。看着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的妹妹和妹夫,赵小艳跟丈夫苏战军商量后,作出了一个决定:“总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吧,我刚好是小学老师,去跟校长说说,阳光应该能到待王学校上学,而且我辅导他也更方便。”
就这样,赵小艳担起了照顾阳光的重任。阳光小时候患了轻微脑瘫,丧失了语言能力,智力就如3岁孩童一般,照顾起来着实不易。“妹妹的孩子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阳光在智力和语言上有缺失,我不能让他在情感上也有缺失。”赵小艳斩钉截铁地说。
赵小艳深深明白,阳光如果一辈子不能开口说话,他的人生将会是不完整的。“阳光虽然说话有欠缺,但他跟其他智障患者不同,他是有意识的,能听懂人的意思。”于是,每当有空闲时间,赵小艳都会陪着阳光,跟他说话,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和阳光说话时,赵小艳尽量放慢语速,让他看着自己的口型,进而模仿说话。只要阳光开口说话,哪怕只是短短一个字,赵小艳都会兴奋得手舞足蹈。
功夫不负有心人,7年过去了,阳光已经认识了不少字,还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平时也能断断续续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孩子也不容易,能做到这样我也算是对妹妹有个交代了。”谈及此,赵小艳眼圈微红。记者明白,这里面既有对阳光进步的感慨,也包含着多年照料的艰辛。
由于幼年时患有轻微脑瘫,如今已经13岁的阳光左右手依然不灵活,不会使用筷子吃饭,拿勺子吃饭也有些吃力。每顿饭,赵小艳都从旁帮助,引导他正确使用勺子,虽然费力,但她乐在其中。
“阳光已经五年级了,马上就该上初中了,我爱人在一所中学教书,如果妹妹愿意,我还想继续照顾他,继续教他。”赵小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