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针对2000名生活在“北上广深”的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5%的受访者有“悬”在大城市的感觉,44.1%的受访者产生“悬空感”的原因是没有解决户口问题,67.4%的受访者认为“落地”的生活需要有自己的住房,43.6%的受访者希望在30~35岁时实现心目中的“落地”生活。
(据《中国青年报》)
大城市,不仅意味着机会多、待遇高、设施全,也意味着消费高、节奏快、压力大。尤其是对于年轻人而言,刚出校门就步入职场,其工作生活压力更大。经常处于住房靠租、吃饭靠叫外卖、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等问题,即便有着相对稳定的工作,但是从心理方面讲,也与城市有着隔阂感,诚如其所言,常常有一种“悬空感”,觉得自己是“悬”在大城市。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回到自己向往的家园也不现实。这也是当面对“是继续留在大城市工作还是返回家乡”这一问题时,55%的受访者希望继续留在大城市。毕竟,他们的工作生活圈子都在这里,此时回家,于家乡而言,反而又像个“外来人”,且缺少朋友和人脉。更何况,转瞬即逝的青春岁月也折腾不起。
“悬空感”需要纾解,原因很简单,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这些“外来人”,而且于城市而言,不应将他们排斥在城市发展之外,他们有权利分得城市发展的“一杯羹”。这就需要城市的“胸怀”更宽广些,使他们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城市扎稳脚跟的基础上,内心世界也变得充盈、安定。
“悬空感”需要“合力”纾解。一是进一步放宽户籍政策,解决落户难题,让其既有在大城市生活的能力,更有生活的资格;二是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房子的重要性,无论是买还是租,都应该量力而行,自己过得舒坦最重要;三是用人单位和社区组织不妨开展些文化活动,让这些“外来人”生活更丰富,更有“融入感”。
其实,自己的人生无论是何种走向,能够决定命运的核心因素还在于自己。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更或者在农村,只要踏踏实实地干,人生总会有出彩的机会。“悬空感”一定意义而言,是内心不强大的表现。人生短暂,奋斗与快乐不能缺失,找到自己的位置就会拥有“获得感”,“悬空感”也自然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