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东方太极:一家本土文化企业的“大太极”实践
漫眼看世界 方寸悟人生
罕见的“花孔雀”
“百姓文化超市” 群众自创节目评选揭晓
凝聚着乡愁的古民居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聚着乡愁的古民居
——耿沟村地坑院初探
作者: 本报记者 王龙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孟州市槐树乡耿沟村现存清代中晚期建筑有十多处,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建筑群多处。受中原河洛文化影响,这些传统建筑群均按阴阳五行住宅风水建造。其中,地坑院耿家大院就规模形制和古建老宅特色来讲,为豫西北罕见。

  2016年,耿沟村被确定为河南省第四批传统村落,被中国古村镇大会组委会、人居杂志社和世界遗产杂志社联合评定为全国“双优古村”之一。

  日前,记者到耿沟村采访,对耿沟村进行过深入研究的耿海利等人向记者介绍了耿沟村的有关情况。

  据了解,耿沟村地处孟州市、济源市、洛阳市三界交会处,距孟州市区20公里、洛阳市区30公里、济源市区20公里。俯瞰村寨,沿沟逐水中分布着多处清代家宅,皆为当时富商、官吏或有功名文人所建,至今保存相对完好。据《孟州县志》及耿氏家谱记载,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耿姓移民的其中一脉,移住南太行北坡的深沟之腰,村内峻岭环顾、溪流遍布、林木遮天蔽日,先民沿坡临沟散居其间。

  清中期后为耿沟村鼎盛期,出太学士一人、举人两人,经商人有办漕运的、开绸缎庄的、开钱庄的、开杂货铺的;民国时有任县长、专员的,有黄埔和其他军校毕业的中、下级军官,也有早期参加革命成为正部级领导干部的,现仍健在。文士、商贾、行伍中的成功人士,很多在家修房建宅,至今遗存故居保护尚好。

  耿沟村里清代传统老宅均依山就势,取天人合一理念,沿沟背坡靠水而建,院与院有“品”字相列的,有“一”字相邻的,也有对角相依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村中有一座地坑式院落——耿家大院,其住宅风水内藏锦绣、别有洞天。

  耿家大院为清同治五年(公元1855年)监生太学士后在国子监供职的耿儒林和其弟咸丰时举人耿文林所建。

  初看大院便能给人一种感觉,既有平地四合院的特点,也有地坑院的内涵,特别是寨堡式的特征非常突出。大门口用当地石材砌成门洞,以豆青石为基础,夯成夹板土墙身,薄石板砌成墙顶。门洞右侧有看守耳石房,专做防卫用。进院靠二门砖雕影壁前,植有一株石榴树,企盼“室留百子”、人丁兴旺。

  过四合院,主窑洞建筑很有特色。青砖砌到门上窗户顶,亮窗为雕砖镶嵌,吉祥图案清晰可辨。窑内地面青方砖铺砌,进深三分之二处立有木隔扇,分成外厅内室,两侧石砌直墙上为横砖贴券顶。这种工艺专用于跨度大的弧券,世界文化遗产赵州桥即用此法,极具研究价值。正由于此,窑显得高、敞、宽、绰,比其他砖券窑大而敞亮。据当地老人介绍,马车可以在内调头。窑前门脸青砖以上为夯打夹板土墙,现存穿杠孔分布规则。最上一层为土墼砌成,由梅花形条石,“丁”字式拉紧,以青石板叠涩退铺为檐,做工考究,至今完好。

  在一大一小的两边跨院中,有大小土窑十七孔。长工窑、侍女窑、磨窑、柴草窑、储粮窑、牲口窑……分门别类,内外各异。跨院中有石柱凉棚,原为休闲用,现棚内外放置木脚车、太师椅、老条几、古衣架、八仙桌等,加之院落中的石磨、石碾、石槽、石兑,一种沧海桑田思旧怀乡的情结令人油然而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