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仕智)去年,我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作为我市尽快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凝聚全市共识和力量,加压奋进,全力推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央、省、市、县共投入财政资金9060.9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发改、人社、扶贫、交通、住建、民政、水利、电力等行业部门立足部门职责,共筹集资金1.27亿元支持脱贫攻坚,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全市有48个贫困村、1.5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实现脱贫,全面完成了省下达我市的脱贫目标任务。
——发展产业脱贫。充分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种植饲养、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带动性强、发展快的脱贫产业,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全市各级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868万元,实施科技扶贫、到户增收、小额信贷贴息、产业化贷款贴息、互助资金等项目158个,扶持各类产业25个,辐射带动135个贫困村、1.8万户、6.05万人增收。
——转移就业脱贫。市人社、农业、扶贫、残联、团委、妇联等组织和部门,结合贫困群众意愿和企业需求,开设电子商务、数控机床、汽车维修、家电维修、电气自动化、家政服务等专业,实行订单培训。全市共投入各类培训资金850万元,培训贫困劳动力1.8万余名,1.75万人实现了就业。大力开展“一村一场招聘会,10万岗位送农村”专项行动,在188个贫困村全部举办了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0.3万余个。
——低保兜底脱贫。市政府将低保线由2760元提高到3360元,将建档立卡中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等手段实现脱贫的1.46万名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发放低保金2319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
——社会救助脱贫。开展教育救助,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302名新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1344名高中、中职学生以及1648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资助,共发放资助金594.8万元;开展医疗救助,将7270名需要大病救助的贫困人口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发放救助资金879.82万元,减轻了贫困群众就医负担;开展临时救助,对876名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个人进行临时救助,发放救助金167.6万元。
——易地搬迁脱贫。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的110户、311人需要在2017年进行搬迁,目前已在沁阳市丰庆小区备房200余套,做好了搬迁群众就业、入学等后续服务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