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温县产业集聚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近学许昌、远学扬州”的号召,坚持“发展为上、项目为王、企业家为大”的发展理念,夯实“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工作作风,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发展要求,全力实施“11636工程”,撸起袖子加油干,苦干实干加巧干,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再上新台阶。
“1”——“100个项目”:即坚持项目为王,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立区之本、强区之基。2017年计划实施项目100个,总投资150亿元,其中新引进项目45个、新开工项目31个、续建项目13个、基础设施项目11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5亿元,竣工项目达到45个。
“1”——“一个产业新城”:即以海旺弘亚国贸城为中心,东至人民路(中业大街),西至引黄西渠,南至黄河桥,北至焦温高速,建设一个产业新城,提升西部城区功能。规划南部为公路、铁路物流园区,中部为海旺国贸城、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北部为综合配套区,整体功能定位为综合性产城互动示范区。
“6”——“六大园区”:即突出保和堂瑞祥现代农业产业园、金水·温县新兴科技产业园、河南银港智能订制家居产业园、康耀电子产业园、食品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6个产业园区建设。按照签约项目抓落地、开工项目抓投产的要求,持续开展项目落地攻坚活动,全力以赴推进3个老园区建设,打造百亿产业园。保和堂瑞祥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10月底前,无硫怀药加工项目全面建成投产。金水·温县新兴科技产业园,今年4月底前起步区18家企业全面开工建设,12月底前,建成投产企业达到5家。河南银港智能订制家居产业园全面开始建设,新招商企业10家,累计达14家,今年年底前14家企业全部建成投产。同时,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做好项目的深度甄别考察,吸引更多更好的企业进驻,加快形成规模效应,着力筹建3个新园区。康耀电子产业园,加强与投资方的密切联系,搞好无缝隙对接和零距离服务,力争项目前半年落地并开工建设。食品产业园,以大咖食品等企业为龙头,按照食品工业4.0的发展理念,以智能食品工厂、智能食品生产、智能物流系统、智能信息系统等为主导,在区内高标准规划食品专业园区,吸引高档食品加工企业进驻,推动传统食品企业向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订制转型,进一步提升食品企业的发展层次和效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强与上海产业中心对接,瞄准高端装备制造,引导区内机械装备企业招大引强,进一步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实现装备制造产业的集约化、园区化发展。
“3”——“三项提升”:即抓好形象提升、管理提升和效能提升。一是抓形象提升。制订出台《“一区三园百企”形象提升方案》,“一区”,即重点落实两条路的大修整治、在6个节点建设地标性建筑、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四化”工程;“三园”,即按照有园区显著标志、有园区展厅、有建设氛围的“三有”建设标准,全面进行提升;“百企”,即抓好100家规模以上企业的门前“五包”、企业LOGO及品牌宣传、企业文化宣传等,着力打造形象靓丽的一流产业集聚区。二是抓管理提升。区域管理科学化,加强规划管理,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完成扩规后的环评工作。完善产业集聚区规划管理办法,加强规划的审批、监督和实施,区内所有建设项目,必须经县规划委员会审批后方可实施。日常管理专业化,按照“专业的队伍干专业的事”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管理,在产业集聚区推行城市管理办法,加强交通、绿化、环卫、路灯、排水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内部管理规范化,按照县编委会核定的“一办四局”内设机构设置安排,落实好管委会和办事处套合管理办法,尽快调配内设机构人员,保证有人干事。明确各内设机构的职能和每个人的职责分工,做到定人、定岗、定责,完善规章制度,保证能干成事。三是抓效能提升。落实“马上就办”工作要求,实行重点项目服务清单制,建立审批事项流程图、企业服务明白卡,落实项目推进“五个一”机制,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成立内部督查机构“马上办”,建立工作问题台账,加强重点工作的督导,推动工作高效落实。依照职能部门向产业集聚区派驻工作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办法,完成工商、环保、国税、地税、安监等所有入区单位的全面进驻,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
“6”——“600亿元收入”,即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0家以上(新增1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完成600亿元,同比增长12%;工业增加值完成140亿元,同比增长12%;税收收入完成4.5亿元,同比增长12%;从业人员5万人,同比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亿元,同比增长16%。 本报记者 李英俊 本报通讯员 李鹏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