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温县在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征程上,着力创建“温县模式”、创造“温县速度”、树立“温县标杆”、擦亮“温县品牌”,筑牢“十大支撑”,全力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积极探索 创建“温县模式”
2016年,该县在粮食生产、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中,积极探索,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全市、全省农业工作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在粮食生产方面,该县推行粮食生产“八统一”(统一秸秆综合利用、统一耕地作业模式、统一土壤利用、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要求、统一种植时间、统一管理办法、统一高产创建),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机制、模式进行规范、改造、提升。该县39.6万亩小麦亩产达575公斤,较上年增产4公斤,全县小麦单产继续居全市之首;十万亩高标准粮田平均亩产达600公斤,核心区平均亩产达665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664.8公斤,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698.3公斤;该县24.6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达613.1公斤,较上年增产5公斤,增幅达0.8%;万亩方平均亩产达715.4公斤,千亩方平均亩产达857.24公斤,15亩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1051.99公斤。去年,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专家组认定该县夏玉米高产攻关“温县模式”是豫北地区的典型。
在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方面,该县强化“零火点”目标导向,坚持“八个一个样”标准,在宣、管、控、堵和疏等方面下功夫,做到有音、有形、有载体;织就“天、地、人”网络;强化县、乡镇、村等督导;严格问责、执法、处罚等机制;采取机械化作业、秸秆综合利用、秸秆清理等措施,圆满完成年度禁烧目标,受到了市督导组、市禁烧办领导的肯定。三夏期间,该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三秋期间,该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5%。
通盘布局 创造“温县速度”
2016年,该县在小麦博物馆布展设计、造林绿化、林地调查变更等工作中,利用好大农业平台优势,通盘布局推动,高质高效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创造了“温县速度”。
在小麦博物馆布展工作中,该县农林局作为施工业主,克服重重困难,仅用49天就全面完成布展工程,受到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南水北调生态廊道绿化工作中。该县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健全机制,实现“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的目标,共完成干渠两侧造林面积5522亩,占市定任务的102%;完成春季造林面积1.22万亩,占市定任务的105%,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在林地调查变更工作中,该县变更数据率先通过华东林业规划设计院验收,名列全市第一、全省前列,被省林业厅授予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先行先试 树立“温县标杆”
该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林木新品种培育与农业信息化工作全市第一、全省领先,树立了“温县标杆”。
2016年,国有温县苗圃负责人在全省林木种苗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国家毛白杨良种基地建设工作受到省林业厅表彰。“箭杆一号”毛白杨新品种,通过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现场审定;“小叶一号”毛白杨推广到河北、山西、山东等周边省份,面积达2000余亩。同时,该县将“互联网+”作为加快三农发展的引擎和抓手,投资439.5万元,实施智慧三农信息化平台项目。另外,该县还采用“1+N”的建设模式,即建立一个综合平台,集农产品质量追溯、农资监管、价格采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业地理信息、农技服务、农业物联网、农村党建等八大模块,具备信息发布、统计分析、管理决策、灾害预警、智能控制、智能服务六大功能。该平台建成后,将把全县三农工作纳入平台管理范围,实现对全县三农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为基层群众提供全天24小时便捷化服务,为全县三农工作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一药一种”擦亮“温县品牌”
该县围绕“一药一种”谋发展、做文章,擦亮“温县品牌”,展示农业的独特魅力。
2016年,该县举办温县铁棍山药开挖新闻发布会;温县铁棍山药及其制品,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专家组评审;温县铁棍山药入选《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组织红峰、健国等怀药合作社、企业参加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全国农洽会等活动;建设温县铁棍山药临时交易市场,积极谋划建设全国“四大怀药”交易中心;大力发展怀药电子商务;鼓励保和堂等龙头企业积极对接河南农大、河南中医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实现产学研结合;建立试验基地,确定一套针对温县铁棍山药发展的标准化高产技术标准;成立11个温县铁棍山药乡镇协会和1个电商协会;全国首座小麦专题博物馆开馆运行,目前正与河南农大接洽合作,以小麦博物馆为核心,谋划构建现代农业综合体,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注入,打造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体验园区、农业休闲园区和商业园区,形成小麦博物馆、小麦博物院、小麦博物园和小麦博物苑4个相互递进的观光圈;重点扶持农作物种子产业发展,鼓励种子企业加快新品种培育。截至目前,该县共有5个小麦品种进入省区试、1个小麦品种进入国家区试,全县小麦种子基地面积达27.95万亩。
该县筑牢十大发展支撑,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基础设施、改革创新、质量标准、组织管理、规模经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惠农政策、生态环保、农技服务等方面着力,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王红亮 田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