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投诉称,自换了智能电表后,家里电费增长过快,怀疑电表有猫腻。
朋友圈中也不断转发着这样一则消息:企业生产的电表大都是由电力公司统一购买后安装给用户的,一些电力公司为了获取不正当的利益,私下要求企业在生产电表过程中将电表调快,企业为了经营和效益只好从命。
那么,电表是否存在猫腻,网上说法是否正确呢?
“最近这几年,随着电表由过去的机械电表更换为智能电表,电表被加速的说法一直在不断流传。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在2014年6月12日的节目中,专门就此事辟过谣。”2月27日,记者走访了市质监局计量科,该科科长吴斌在了解了缘由后说。
针对网络上有关电力部门做手脚这一传言,吴斌介绍,一只电表从生产到安装入户,按照有关要求,先后要经历6道关口进行质量把控,其中任何一道关口过不了都不可能安装入户。
据了解,企业在生产电表的过程中,对电表精度的把控有三道关。第一关是校表,就是调整电表计量的准确度,这个过程是自动化的;校完之后走字稳定一段时间,还要重新对每一只表进行检验,叫作二检,这是第二道关,目标是尽量实现零误差;出厂前,对每一批电表进行抽检是第三道关。这三道关必须全部合格,电表才能出厂。
除此之外,质监部门在外部监管上也有三道关。质监部门的三道关,是指生产过程中抽检、出厂后强制检定以及入户安装之前的抽查。
针对网传“为什么家用的电表限量是5安,而不是大容量的40安”这一问题,国网焦作供电公司营销部计量主管杜蔼敏说:“20多年前,家用的限量电表是老式机械表,如今,随着家庭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增多,我们的电表都已经换成5~60安的智能电表了。”她边说边指着手中的电表让记者看,“你看这里,这个‘5(60)A’标识,意思就是说5安是基准电流,60安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60安表示用户最大用电功率为13200瓦,完全能满足家庭用电。”
很多人觉得,自从换了智能电表后,电费缴得更多了,市质监局检测中心有着20多年计量工作经验的电转室主任郭丙松解释道,由于智能电表灵敏度高,能准确记录电量,在插头没拔的情况下会产生待机能耗,据测算,单单一个电视机顶盒待机一年的耗电量就达75度之多。因此,在不用电的情况下最好把插头拔下来。
强化计量监管,也是质监部门一项工作重点。据吴斌介绍,2016年,省计量院对省电力公司计量中心首次检定的电表进行了复核检定,共抽检8.2万块,合格率为99.8%,抽样合格电能表基本误差最大正误差0.8%,最大负误差-1.6%,其中正误差占9.5%、负误差占4.5%、趋于零的误差占86%。
“如果市民朋友对自家电表准确性有疑问,可以与焦作供电公司联系进行检测,或者到市质监局检测中心进行校验,也可以拨打焦作市质监局投诉热线12365。”吴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