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国利、李秋)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焦作产业集聚区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产业转型攻坚,全面加快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科学发展载体的承载力、吸引力、带动力持续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尽管枯燥,但最具说服力。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2082.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7.9%、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612亿元,利税474亿元,均居全省第四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9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
产业集聚,绝不能是简单的企业集中、项目堆砌,而一定要遵循“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规律。
——产业转型成效显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首年的7.8∶65.4∶26.7,优化为2016年的6.5∶58.9∶34.6,2016年服务业增速首次超过GDP和二产,对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工业转型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个百分点。产品层次明显提升,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5年前的70.3%下降至61.7%,高技术产品比重由3.9%提升至5.4%,产业产品稳步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服务业亮点频现,全力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云台山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3.6%。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9%。电商交易额711.4亿元,增长30.5%。
——项目建设成果丰硕。扩大投资离不开项目拉动,必须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2016年,30个省重点项目总投资51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5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6.6%。181个市重点项目总投资106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64.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52.9%。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98亿元,增长16.9%,居全省第二位。
——发展载体更加坚实。全市省级产业集聚区8个,规划面积208.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1.8平方公里,全部进入星级行列。201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8.5亿元,增长28.1%;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176.4亿元,增长20.2%;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1家,同比增加70家。去年,孟州市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十强”,温县、武陟县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十快”,“十强十快”数量居全省第一。近年来,沁阳、经济技术等5个产业集聚区先后12次获评省“十强十快十先进”。省定服务业“两区”10个,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201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43个千万元以上在建项目完成投资50亿元,入驻服务业企业702家,解放区特色商业区进入全省“十先进”。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面积212平方公里。201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等一批“国字号”牌子,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一年来,我市围绕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好“三区”发展,产业转型攻坚和科学发展载体建设全面提速。我市的主要做法是:
——优化工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效率。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出台了支持工业发展的28条意见,从落实惠企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强化金融支持等7个方面制定措施,以政策引导工业转型发展。二是实施专项行动。深入开展“443”产业提升行动,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改造升级铝、能源、轻工等传统产业,加快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强化龙头支撑。建立培育大企业集团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实施意见,在财政奖励、要素保障等方面明确了15项扶持政策,推动全市后备企业加快打造超100亿、超50亿企业。一批企业成为国内外行业龙头,多氟多冰晶石产量、广济药业核黄素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国药容生冻干粉针剂产销量、隆丰皮草羊剪绒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科技经费拨改投、拨改奖改革,挂牌运营全省首家科技银行,焦作科技大市场签订服务合同700多项、交易额50亿元;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多氟多、中内配、风神轮胎成为全省首批创新龙头企业,成功创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五是助力企业转型。支持多氟多开展技术创新,实现锂离子关键工艺重大突破,成功并购河北红星、龙瑞新能源等汽车企业,形成了从电解液、动力总成到新能源整车全产业链。支持佰利联对国内最大钛白粉企业四川龙蟒实施“小吃大”经典并购,钛白粉产量跃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推动风神轮胎与世界知名企业意大利倍耐力集团成功整合,利用国际先进生产工艺和世界级品牌,打造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轮胎高端制造企业,在不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实现效益翻番。鼓励中内配瞄准工业4.0标准,提高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建成全球最大的气缸套智能化生产企业。指导隆丰皮草精准治污、绿色生产,实现了从皮革初加工企业向皮革制品全产业链企业转变,我市工业发展正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
——培育主导产业,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挺起主导产业这个“脊梁”。形成产业集群,才能实现产业快速发展、持续壮大。产业集聚区方面,我市把主导产业作为产业集聚区的“灵魂”,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促进产业集聚、壮大集群规模的基础,重点围绕装备制造、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六大产业集群,绘制产业链图谱,带动上下游配套,推动主导产业集中布局、集群发展、扩大规模,初步实现了产业链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关联度由散到聚的升级发展。目前,六大产业集群全部进入全省“百千万”产业集群方阵,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2926.6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2.2%。服务业“两区”方面,坚持促集聚、凝特色、提服务、强融合,创新开发建设模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培育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壮大现代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围绕打造全省健康养生基地,加快推动文化旅游、健康服务、休闲养生等高成长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全市服务业“两区”初步形成各有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48.7%。示范区方面,坚持对外引进和自主培育并重,在示范区实施了蒙牛乳业百亿产业集群等一批示范带动项目,培育了科瑞森、中轴等一批优秀本土企业,目前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新材料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
——提高承载能力,加快产城融合步伐。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着眼产业集聚区与相邻城区构建功能互补、资源配置合理的新型产城融合模式,全面启动中心城区3年改造提升行动,强力推进十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实施县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持续提升。目前,郑焦城际铁路和焦作直达北京、上海的高铁均已开通运营,太焦铁路全线开工,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开工建设,郑云高速全线贯通,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城市大外环等重大工程全面启动,生活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覆盖面持续扩大,这些基础设施既为我市厚植优势、转型发展夯实了基础,也为加快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提供了支撑。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56.4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达38万人,服务业“两区”从业人员达7万人。
——强力开放招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把开放招商作为实现一招多效的关键举措、作为焦作发展的生命线,依托科学发展载体,组建招商团队,绘制招商图谱,运用集群招商、以商招商、驻地招商等方式,引进了云台山太极文化旅游等一批重大项目;率先在全省建立了腾云电子商务产业园,引进了浪潮集团、阿里巴巴等38家知名电商。2016年,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52个,占全市比重达80%,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在加快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认真学习扬州“发展为上、项目为王”的理念,坚持领导分包、观摩点评、集中开工、跟踪督导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016年,多氟多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华夏幸福产业新城等281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佰利联1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蒙牛乳业高端奶等43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坚持以改革破除焦作转型发展和载体建设的瓶颈制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动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创建,深化并联审批,试行模拟审批,取消68项中介服务事项,砍掉43项证明。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行政套合,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了条块结合、精干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机制。大力优化服务,树立“有事必服、无事不扰”理念,开展政策进千企活动,建立市级领导分包机制,实行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员等制度,建立服务工业、服务业、农业等6本台账,因企施策、对症施治,帮助企业解决了一大批遗留问题和现实难题。去年,支持多氟多动力总成项目财政性工业产业基金1亿元,2年内无偿使用;闲置5年的金叶醋酸纤维公司全面恢复生产。
——树牢绿色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举全市之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建立“1+6+7”制度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加大督导暗访力度,强力实施“六控”,严格应急管控,实现PM10、PM2.5浓度和空气优良天数“两降一升”,通过一年来的奋力攻坚,一举扭转大气质量持续恶化趋势。对产业集聚区内涉气企业,坚持超低排放和总量压减双控制,全面实施清洁改造,严格执行限产限排。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去年先后否决2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进驻产业集聚区。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升级,预计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加快生态体系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全面推进绿色廊道建设,森林覆盖率达31.2%,为城市发展构筑了绿色屏障。
——下好创新驱动“先手棋”。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是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的关键。2017年,我市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依托科学发展载体,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促进产业集聚、加速产业融合,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攻坚,持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科学发展载体建设主要目标是: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46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0亿元;服务业“两区”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积极争强夺快晋星,争取更多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进入全省“十强十快十先进”。示范区将加快创新发展,着力打造重要经济增长极、城市新亮点和生态宜居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正在不断积累。未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优势将会更加凸显。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相信自己能干成,如果没有这种自信,就会不战自败。
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信心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来自对形势的清醒分析、对自身优势的精准把握,更来自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的高超运作。
在这样的信心支撑之下,我们再把正确的事做正确,焦作的产业集聚区必将沿着正确的道路,奔向令人鼓舞的明天。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赵耀东、刘金元、王正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