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去市中医院采访,路过急诊科门诊,看到主任张军锋正在坐诊,就顺路聊两句。不巧,正看到他在给患者开药方,一边写一边嘱咐患者注意忌口。等患者走后,记者忍不住问:“忌口真那么重要吗?”
张军锋笑着说:“太重要了。以前,我接诊一个胃痛患者,属于虚寒体质。本来吃了几服药,她的身体有所好转。但是,不知怎么回事,后来她的虚寒体质更严重了。一问才知道,她那段时间经常吃梨。可以这么说,饮食忌口是在中医营养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医圣张仲景曾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一般情况下,病人病情好转一方面与所服药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药后忌口;另一方面则与病情有很大关系,忌口主要针对着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上、下、五脏六腑等病因以及病位、病性多个方面,再结合食物的性、味全面加以考虑。也就是说,凡于病不利的饮食都在所忌范围。”
“西医好像不怎么讲究忌口吧?”记者问。
“西医也讲究忌口,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如慢性肾炎患者忌高盐饮食,糖尿病患者忌高糖饮食,痛风患者忌啤酒、海鲜,这些都是有依据的。”张军锋进一步解释称,“在日常生活中,慢性病患者更要忌口。由于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一样,也具有寒、热、温、凉之四气,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尽管食物的这些气味相对温和,但对有些疾病仍有不利影响。因此,中医学要求辨证施膳。比如,热性病或者素体有热者,忌吃红糖、饴糖、辣椒、胡椒、姜、葱、蒜、韭菜、狗肉、羊肉、鹿肉等温热性食物;脾胃偏寒者,忌吃过于寒凉的食物,如黄瓜、萝卜、荸荠、梨、柿、蚬、蟹、河蚌、田螺等;小儿患水痘期间要禁食油腻、辛辣性食品,否则会导致痘疹透发不畅,或因助热升火而损耗正气而加重患儿的病势;慢性腹泻患者需要节制饮食,禁食辛辣、油腻之物,否则可以导致胃肠内伤,脾气耗损,湿浊内盛,使病情迁延不愈。”
“万一不注意吃了忌口的东西咋办?会很严重吗?”记者有些担忧地问。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杀害其手下第一功臣徐达,就趁他患‘背痈’,在他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时,送去一只肥鹅,徐达难违圣旨,只好将鹅全部吃下,不久就不治身亡。中医上说,鹅肉属肥腻之品,甘温有微毒,可助使痈疽火毒更加旺盛,并向腑脏内扩散,最终可置人于死地。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而已。中医讲忌口主要指的相对时间长或量比较大服用。现在,民间也有一些说法,比如豆腐加蜂蜜同食致耳聋;土豆加香蕉同食生雀斑;牛肉加红糖同食可胀死等,都没有依据,不足为信。另外,每个人的身体素质禀赋不同,而疾病种类更加复杂,忌口也要讲科学,若盲目忌口,往往会连人体必需的营养都得不到满足,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因此,‘食物相克’一定要辨证看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如果读者有健康方面的疑问,想通过中医进行治疗,都可拨打本版《记者带你学中医》热线电话15503910494,记者会帮你咨询有关专家。